“三尺巷”与“说理堂”

2019年12月30日07:56

来源:河南日报

  □丁新科

  前段时间,洛阳偃师农民侯宗欣因为盖新房,与邻居因宅基地边界发生争执,导致建房受阻,内心愤懑难平。在海南读研的女儿侯亚楠得知此事,遂给父母讲述了清朝大学士张英劝解家人退让三尺宅基的著名故事,并借此劝解父母:“让他三尺又何妨?”最后,侯宗欣夫妻听取了女儿的建议,主动让出约80厘米建房,并在两家的房屋中间开出了一条小巷子,刻了一块名为“三尺巷”的小石碑竖在巷口。

  如果纠结于两家宅基地的边界在哪儿,老侯的房子恐怕现在还盖不起来。有了懂事理的女儿的劝解,加上老侯夫妇的主动让步,事情才得到圆满解决,这也给乡邻树了一个好榜样。三尺巷,像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做人的气度;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的天高地广、云淡风轻。我们盛赞老侯一家,用宽阔胸襟诠释新邻里情,用实际行动呵护乡风文明。

  农村社会有些问题、矛盾具有共性,需要有化解纠纷的有效载体、相对完善的矛盾化解机制,这也是加强基层治理的应有之义。以建房为例,农村宅基地虽不像城市一样寸土寸金,却也是尺寸必争。人们常说,在农村最考验邻居关系的事是建房。建房过程中,房顶高度、房屋散水等小事,如果沟通不畅,都会引起当事双方的争执。如果在开建新房之前,有国土部门、村委会相关人员到场,将界线、建设方案明确,跟涉事方解释沟通清楚,就会减少矛盾的发生。化解矛盾还要充分发挥乡贤人士的作用。郏县广阔天地乡小程庄村设立的“说理堂”,让热心肠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和老军人担任“说理堂”的调解员,针对纠纷作出相对公道的“判定”,由于乡贤人士德高望重,他们的调解容易被双方接受,是化解农村基层矛盾的一剂良方。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只有自治、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发挥各方合力,才能形成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