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相关论述是对矛盾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新时代的矛盾论;认识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坚持实践第一观点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的重大理论创新;认识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抓手,是真刀真枪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实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新时代矛盾论
首先,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对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的深刻运用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客观矛盾的科学普遍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条件发生了诸多变化,对科学认识与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确领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就成为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基础。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解决战略策略问题的重要哲学依据,而且也是我们党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社会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准确定位,往往是重大理论、方针、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及其一系列具体表现和要求,才能够合理确定工作中心,安排好战略整体和工作重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正是基于对矛盾规律和现实实践发展状况深刻认识的成果,同时把握现实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主要矛盾作出更为清楚明晰合理的判断,乃是基于新的历史定位的正确判断,也是我们党各方面工作应当遵循的重中之重。
其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的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不断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基础,总结历史经验,针对现实中的突出问题,面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进程而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新时代社会矛盾运动的总体分析。
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丰富理论内涵和实践意蕴
第一,立足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的社会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对新的历史定位有更深入的把握。我国经济目前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生产蓬勃发展,再提“落后的社会生产”已难以反映中国当今的社会现实,也难以定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难以在新形势下以此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积极性。
第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体上实现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创新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7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理论和实践勇气、以诸多原创性探索解决了诸多改革发展难题,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和政治稳定奇迹。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充分把握新时代社会发展过程的矛盾运动变化,准确辨明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认识到人民需要乃是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在向高层级、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高数量转变,在已有基础上把工作重心加快更多转向这些新的更高更丰富的人民需求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第三,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均是目前新时代社会条件下所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谋划下一步改革发展必须重点解决的矛盾,必须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分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关问题,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加大突破发展瓶颈、补齐补长短板力度,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步推进新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最终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获得新的伟大胜利。
抓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大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分析新时代主要矛盾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具体表现和制约因素,更加全面分析和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针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更加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政治建设方面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文化建设方面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社会建设方面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只有不忘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掌握其本质及其复杂表现,对症下药,统筹协调推进新时代改革发展各方面工作,最终才能够更好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效率与公平的内在统一。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效率促公平。当然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也应当充分认识到公平本身就是效率的重要内涵和前提,认真把握促进新时代主要矛盾得以解决的关键因素,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施长期公正普惠的社会保障战略,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一体化发展,不断缩小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让中国的发展进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