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疫情,是我们共同成长的课堂

2020年02月16日08:14

来源:河南日报

  □史晓琪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我们要把疫情、把灾难当成教材,共同完成好这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从容不迫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2月15日,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一段温情而又有力的心里话,在朋友圈刷了屏。

  这是此前一天,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临近结束之际,郑邦山作为主发布人,说出的一段感言。他深情谈起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缔造的教育奇迹、河南大学艰辛的办学历程,以及学生志愿者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一夜长大”的故事。“河南大学在烽火连天的战争中坚持办学、秉持教育报国,表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应该就是我们河南教育的精神。”他说。

  这段话为什么会走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们普遍认为它触及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健全人格,对人生命的成全”,切中了当下教育问题的痛点,那就是“只看分数不问成长”,把分数当作衡量学生的标准,忽略了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人的义务责任。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宁静说,作为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面对疫情,如何做好科学防控,更要厚植爱国主义信念,引导学生更有情怀、更有担当。

  家长毛海燕说,自己平时关注最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这段话让自己“震撼到了”。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从中学会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比埋头学习更重要。

  毛海燕的女儿、初三学生王嘉琪说,这些天,自己懂得了很多课本外的东西,学会了正确的生活习惯,知道了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感恩、什么叫爱国。成年后,她想做一个像钟南山爷爷那样,对社会有用、心怀大爱的人。

  在这场大课堂上,需要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疫情无情,但它也促使我们每一个人反思,什么是该做的,哪些是需要改变的。学校家庭、社会各界都有责任和义务,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让他们更坚强地成长。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