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者的故事,请用心写下去

2020年03月05日08:1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刘婵

  武汉一“方舱医院”病人“清零”、宣布“休舱”,网友们纷纷贺上“关门大吉”。截至3月3日24时,全国累计治愈出院病例已达49856例,数字的背后,大家都爱看那些治愈者的故事——

  98岁高龄的特殊患者,仅用11天转危为安。全国瞩目的“南阳奇迹”,述说着生命的坚韧,如同荒漠中的胡杨,枯木朽根之上也有嫩芽如初。

  经过12天的精心护理,安阳一名三个月大的宝宝出院了。当妈的人都看不得这样的画面,只想再一次紧抱自家娃,默念一句“健康、平安就好”。

  那个在“方舱医院”读弗朗西斯·福山的“清流哥”也出院了,还答应在隔离点帮忙照顾一位小病友,希望15岁的少年能从博士后哥哥身上学到“几把刷子”。

  “渐冻人”院长张定宇的妻子程琳,病愈后捐献血浆。英雄夫妻,他们的婚姻之中不只有爱,还有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以及刻骨铭心的恩情……

  有时分享的是经验,有时传递的是乐观,有时满载的是情义,细品这些故事,仿佛是一种“心理输氧”。当平淡的日常被凶猛的病毒所攻占,许多还在对抗病魔的患者包括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选择用达观积极的态度,稳稳接住这段岁月的修炼——我们不想要创造什么奇迹,不过是尽全力把握住本该属于我们的机会和幸福。

  治愈者的故事讲到这里,还没有完结。治愈只是新的起点,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更是值得用心书写的故事。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有的治愈者处境并不乐观,“治愈”演变成“致郁”。湖北姚女士治愈出院后,被公司莫名解除劳动合同;广东一位治愈者个人隐私被泄露,接到很多骚扰电话;即将毕业的小杨线上求职,很多企业首先问的就是家里有没有人染病……这些担忧和恐惧,可能源于一些治愈者“复阳”的说法,但专家很快进行了解释:只是间歇性排毒现象,出院患者查出有抗体,核酸检测呈现阴性,就可以无畏走向社会。

  信息没有缺位、科普来得及时,人们对新冠肺炎已经不再陌生,为何歧视和偏见仍是挥之不去的“迷思”呢?

  或许一位心理学家的回答点明了实质:歧视不仅仅源自知识的缺位,更源自疾病背后的道德指向。“谁让你没事出去乱串”“你肯定是偷吃了野味”“你一个人得病害惨了整栋楼的人”,诸如此类带有道德成分的歧视,给患者增添了本不该有的犯罪感和耻辱感,即便治愈了也难以逃脱心魔。

  歧视会造成怎样令人震惊的悲剧?利比里亚的护士SalomeKarwah曾感染埃博拉病毒,痊愈后救治了很多患者,还因此登上《时代》封面。然而就在两年后,她剖腹产出现并发症时,却因埃博拉治愈者的身份,被医生拒绝碰触和收治,不幸离世。

  这样的悲剧不能重演,回归理性,回归常识,是一个社会成熟进步的标志。一直以来,我们强调科学和理性才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依靠,到现阶段,科学和理性也是社会战胜歧视、激发同情的主要力量。对于解除隔离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国家卫健委建议继续自我监测健康状况14天,定期到医院随访复诊。确定传染性消失后,治愈者本身短时间内一般不会再感染,也不会威胁到他人,当他们回归社区和工作后,最需要的是充分理解和公平对待。

  当关爱取代歧视,当温暖驱走孤独,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获得的是尊严与重生,我们则获得了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