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明代况钟任苏州知府时,因体恤百姓、护民如子,以致他三次离任,都被百姓联名上书请求留任,“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为后世留下了“三离三留”的佳话。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据《洛阳日报》报道,原本今年年初,就要离开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白河镇大青村驻村第一书记岗位,回到省市场监管局的张敢,却因群众的多次挽留,继续留任,心无旁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去!
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从古至今,官员好不好,从来都是老百姓说了算。况钟爱民,民亦爱他。张敢任职期满,被群众多次挽留,同样如此。剖析群众不让张敢走的原因,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有着深刻启示。
不怕苦,敢吃苦。接到调令的第二天,张敢就从郑州出发,驱车300多公里,跟着导航来到有着洛阳“南极”之称的深度贫困村大青村。走家串户排查摸底时,因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他就“先开车,车过不去了换三轮,三轮蹬不过去,就走着去。”不怕苦,敢吃苦,军人出身的张敢,硬是把零散居住在38.7平方公里山沟里的725户、2301名群众了解得清清楚楚,优势劣势了然于胸,脱贫规划跃然纸上。习近平总书记说: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苦难是最好的大学。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这就要求广大扶贫干部,要像张敢那样,面对困难,面对压力,不怕吃苦,敢于吃苦,在苦难中经受磨练,在苦难中干出一番成绩。
多干事,干实事。因交通不便,大青村村里老一辈的人,一辈子也没走出过大山。为解决道路问题,张敢多次奔波往返于村、乡、县、市,申请到了3.2公里道路路面硬化项目。大青村有道长长的沟,村民居住在沟两岸。一到雨季,沟里涨水,村民出行受阻。为解决这个难题,张敢多方“化缘”,两年来新建了7处过水路面。路修好了,太阳能路灯亮起来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一件事,两件事,三件事…群众看在眼里,也把张敢记在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当了7年农民,最大体会就是老百姓看干部就看实在不实在,老百姓就怕空洞无物、不干实事。”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更离不开干事。广大扶贫干部唯有像张敢那样,脚踏实地,不务空名,干好每一件事,干成每一件事,方能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建成脱贫致富的高楼大厦。
心为民,民必拥。张敢为村里申请修路时,因为路基需要自己处理,村民听说后,全部义务出工,结果比预计时间提前6天完工。而在春节前夕,村民们早早就蒸好了白胖白胖的馒头,争着给张敢送去。“有时候,我都眼气张书记跟村民的关系。”大青村党支部书记刘守仁也这样说。一心为民的人,人民必然拥护他,爱戴他。为了群众,他联系爱心企业为每户村民捐赠一袋面粉;为了群众,他协调100万元扶贫资金,建起了香菇大棚,带动20多户贫困户脱贫,大青村终于有了集体经济;为了群众,他想的更远:新建一个小型水库,提升抗灾能力,形成水面景观。通过古村落保护项目新建精品民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升群众收入……为了群众,他说:“我要留下来,打赢这场硬仗再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爱人者,人恒爱之。广大扶贫干部唯有像张敢那样,时刻牢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想为民所想,急为民所急,才能赢得民心,进而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向党和人民交出优秀答卷。(李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