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方舱!

2020年03月12日07:27

来源:河南日报

  □刘婵

  3月10日下午3点半,最后一批49名患者从洪山体育馆走出,出舱患者和护士拥抱告别,一名医生举起纪念证书,武昌方舱医院正式宣布休舱。这也标志着,武汉所有方舱医院均休舱。

  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一位成员曾把方舱医院称之为“生命之舱”,实为贴切。2月初,武汉新冠肺炎患者人数猛增,所有定点医院病床告急,形势严峻。为满足“应收尽收”要求,武汉市决定将一批体育场馆、会展中心改造为方舱医院,这个名词第一次进入很多人的视野里。几乎以“一日一方舱”的进度,16家方舱医院先后建立,这里有感染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中医科等十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员,也有完善的卫生设施,可以进行核酸检测、移动CT检查,能为轻症患者提供有效救治。截至3月10日,武汉方舱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1.2万余人,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

  笔者一位同事,驻扎在方舱医院采访,他说“我在这里总是被感动得眼含热泪”。的确,方舱医院里的暖闻随处可见,写也写不完。在武汉青山方舱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科医生刘豹带工人大哥练起了太极拳,没想到周围患者纷纷加入“太极拳大军”,一时间蔚为壮观;在武汉城市客厅方舱医院,安徽省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师孙林杉,通过手绘作品给患者传递信心;在武汉江岸方舱医院,医护人员们推来一个大蛋糕,给所有出生在2月份的病人过集体生日,大家齐唱最难忘的一首生日歌……面对情绪低落的患者,医生们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在“治病”同时更“治心”。

  方舱医院在我国疫情防控史上没有先例,虽说已完成历史使命,告别历史舞台,但这种特殊模式,以及“同舟共济、互助友爱”的方舱精神,至少留给我们两个启示。

  一是希望在这短短时间里营造的积极乐观的方舱氛围,形成的新型医患关系、病友关系,可以延续下去。患者之间互帮互助,医患之间高度协调,有人感慨“十几二十年前,那种质朴的医患关系又回来了”,那就是医疗行为最初的起点:帮助与被帮助,拯救与被拯救。

  二是方舱医院建设中展现了很多中国智慧,比如建立“一全三重”的分级综合救治模式,运用信息化建智慧方舱等,这些“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的经验和实践成果,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灾情疫情,迅速组织扩充医疗资源提供了新样板。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