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大河网评: 电业数据折射中国经济向上之气

2020年03月20日09:22

来源:大河网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不会因为当前的疫情而改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面。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举全国之力,团结一心,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效果。3月19日,湖北省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均为“0”,意味着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已经箭在弦上。众所周知,发电量与用电量常常被视作经济风向标,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下降8.2%,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7.8%。不过,3月以来,发用电量明显回升,3月16日调度发电量达178亿千瓦时,明显高于2月底的162亿千瓦时,上升9.9%,无疑预示着中国经济自我修复能力强,抵御风险的底气足。

  复工复产快速,为经济发展带来“生机”。当前,全国各地复工复产实现了从“启动键”到“快进键”的转换。企业缺人,就通过对重点企业指定专人对接,优先发布用工信息,通过本地保障、余缺调剂等方式充分挖掘企业的用工需求。企业缺钱,就积极出台为企业输血减负政策,通过减免社保、税费、定向降准降息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企业缺原材料,就出台政策,大力扶持上游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加快原材料的进口,着力打通物流通道,做到快速受理、快速配空、快速装车、快速挂运、快速输送。正是一步步落实到位,措施得力,使得各地各行业复工复产都在加快。据悉,目前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用电量已达到去年正常水平,医药、化工、电子行业用电量已恢复到正常水平的九成以上,钢铁、机械、纺织行业用电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八成以上,铁路装车数已恢复到正常水平,民航、港口、水运均正常运营。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各行各业已经基本恢复到了疫情之前状态,为经济稳定发展带来了强劲推动力。

  科技创新强劲,为经济发展带来“希望”。当前科技创新仍然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2019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比上年上升3位,是唯一进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出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嫦娥四号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首艘国产航母正式列装,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我们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来,不管是疫情防控、药物疫苗研究,还是恢复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高科技的影子,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测序等高科技得到了广泛应用,让我们炎黄子孙自豪感油然而生,对国家经济的腾飞、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强烈而自信。

  农业支撑到位,为经济发展带来“底气”。今年以来,面对疫情的来袭,我们看到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出台各种措施,抓住重点、补齐短板,打牢基础,巩固和发展“三农”持续向好,春耕生产有序推进。数据显示:今年春播粮食种植意向面积9亿亩左右,冬小麦播种面积3.32亿亩,冬油菜面积9200多万亩,实现夏粮夏油丰收基础较好。

  总而言之,中国制度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产业优势明显,具备广阔的市场回旋空间和强大的内部需求,这些因素都促使中国经济根深盘稳,不是一个或几个“黑天鹅”事件能够影响的,对此我们要保持坚定的信心。(雨露)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