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与作揖

2020年04月23日07:48

来源:河南日报

  □樊树林

  由于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人们相互打招呼受到了限制。握手这种国际通用的做法也遇到了尴尬。媒体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会议上与内政部长握手被拒,略显尴尬地说:“你这样做是正确的。”众所周知,人的手部是最“忙”的,饮食起居需要、生产劳动必须,因此就不可避免地会沾染各种细菌。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之间手部的接触更容易造成病毒交叉感染,因此在疫情防控攻略中,都特别提出要摒弃“握手”之礼。

  于是乎,在青年欧冠赛场上,需要握手致意的球员和裁判用肘击替代握手致意;甚至有“精通时事”者发明了“踢脚”礼,但这样的问候画面未免有点突兀,只能属于“小众化”选择。在如是问候沟通受到限制的语境下,衢州衢江区117所学校推广作揖礼,令公众眼前一亮,也得到了许多人的称道。

  原因很简单,一则是复学形势需要。复学正在进行中,而让师生们在学校保持距离,是复学重点防疫措施之一,以作揖礼代替握手,拉开了大家的物理距离。二则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需要。作揖礼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借着疫情恢复作揖礼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具体动作。

  公众对握手礼的质疑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尽管如此,作为国际通用问候动作,握手依然有很大的“市场”。缘何如此?握手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恰是身着戎装的骑士侠客盛行的时代,朋友相见,双方就要去铜盔、脱下铁套,与之握手,表示自己的手不是用来握剑杀你的,这正是握手之起源。也就是说,无论是作揖,还是握手,都有文化起源和内涵。

  当下,为了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在这个特殊时期推行一下作揖礼,让大家感受、了解一下这种礼节未尝不可,但如果呼吁这种礼仪坚持下去,未免有点不合时宜。毕竟文化的发展和文明递进,需要包容并蓄、推陈出新,还需要尊重公众的习惯养成。

  握手和作揖都是问候的形式,形式附着于事物的内在本质。在价值多元化发展的当下,只要真正做到心中有“礼”,又何必拘泥于“握手和作揖”的“二选一”呢?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