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脱贫攻坚最后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数据显示,全国原有832个贫困县,截至2019年底,已有780个实现脱贫摘帽,未摘帽县只剩52个。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压缩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时间,却不能停下脱贫的脚步,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剩下的未脱贫地区是贫困群众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是实实在在的硬骨头,脱贫的弦决不能松懈,党员干部必须怀着必胜的信念和决心,乘势而上,一鼓作气,才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
当前,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依然面临诸多困难挑战。脱贫攻坚越到后面难度越大,一些地方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信心不足,“放弃”“懈怠”心理显现;一些地方“输血”成效明显,带动“造血”功能不足,存在脱贫后返贫危机;一些地区“扶智”和“扶志”仍是短板,贫困地区人才缺口仍然很大,“政策养懒汉”现象还未有效转变;还有一些地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还未得到根治。
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要始终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有的放矢,因地施策,针对问题逐个击破。
一要有披荆斩棘、排除万难的韧劲。“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脱贫攻坚有短板、有难点,要倒排工期、化整为零,分阶段、分类型、分任务逐个疏通痛点、赌点,既要注重强化脱贫干部信心,同时注重增强贫困户自身脱贫意愿和信心,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二要建立健全引才育才体制机制。发展的根本在人才,育才引才不可少,扶贫工作既要做好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还要做好深度贫困地区选才、育才、留才、用才体制机制,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增强地区“造血”功能,实现长久脱贫、致富奔康。
三要注重乡风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健全村规民约,完善乡风文明机制,组织德育教育宣讲活动,推行乡风“红黑榜”等评比活动,营造生气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思想文化环境和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四要紧盯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要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印发《关于切实加强7省区2020年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不断压实责任,强化纪律要求,加强对扶贫领域党员干部警示教育、作风提醒、纪律约谈,做到常教育、常提醒、早纠正。(辛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