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大河网评:植根历史长河 彰显文化力量

2020年05月27日16:08

来源:大河网

  2020年注定是非凡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对我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纵观历史,中华民族饱经磨难却屹立不倒、愈挫愈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强大而深厚的文化力量。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需处乱不惊,怀揣文化自信,全力保障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推迟了两个多月的两会不仅是信心之会、鼓劲之会,更为全国人民吹响夺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冲锋的号角。

  文化作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伴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跨越,见证着世界风云的变幻莫测。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并非一帆风顺,发展道路也是万千险隘并非坦途。在腥风血雨中的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的一次次伟大胜利,都源于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培育和传承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之基。那么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或许道尽一个时代的风韵,也不过是华冠上的玲珑点翠;京剧或许能唱尽从帝王将相到匹夫匹妇的人间悲欢,数百年浅短的历史却并不能将中国文化一以概之。细细推敲,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符号,可以代表包容而深厚的中华文化,这也使我们明白,与其他文明体系不同,中华文化其实并没有所谓的代表,她不是符号性的、偶像性的,她是沉浸式的,如同江流浸润沃野,你说不清道不尽却自有体会。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在特定时代的文化符号一直在变,而其核心不变。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囊括了中国人立身处世、与人交往的必要品质,它构成一种民族性格,封存在我们的血液里。将中华文化具象化,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它既是雕梁画栋也是一草一木,既是诗词曲赋也是围炉闲话,正所谓历史是人民的历史,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的。因此,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都应坚持文化自信,以历史照亮当下,从当下洞见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浩瀚文明与悠久历史,不仅创造了影响世界的华夏文明,还拥有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所谓文化兴则国运兴,有了自信而繁荣的文化,外可刀剑不侵、内可治国安民。文化正如一剂无声却有力的良方,赋予中国最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发展前景。当我们脚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祖国领土,吸取着华夏大地灿若星河的文化养分,每一个中国人都为祖国而自豪。今天的中国凝聚着十三亿人民的磅礴伟力,饱和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自信,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传播中国声音。

  河南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源头圣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河南的风土人情其实是最原汁原味的中国模样。可以说,河南文化兴,则中国文化不衰。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正在借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浩瀚东风,昂首阔步地通往中原崛起的胜利之巅。今年,亦是改革开放奔五的开局之年,对于一个人而言,四十年的岁月,正是积累阅历之后冲谦自牧的年龄,更是脚力正健、自信而沉稳的大好芳华。面前的未来,谁都无法确定是康庄大道还是荆棘之路。但我们相信,中国人民是坚强的,是将踏过一切迎接真理的英雄儿女。中原大地的人民,更将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绝对的担当精神,在时代中追求文化的创新运用。快速转型发展,改良优化升级,将是他们孜孜以求的命题。

  在这重大历史关头面前,让中华文化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让我们一同坚定文化自信、坚信文化兴邦,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心中始终怀揣着的根植于历史长河中的伟大思想文化,必定带领我们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书写中华民族灿烂发展的崭新篇章!(闫慈)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