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宁夏考察调研,在吴忠市金星镇金花园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总书记一番热情的讲话引发现场群众热烈掌声。彰显着人民领袖深厚炽热的人民情怀,凸显了总书记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工作的高度重视,饱含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深情厚意,昭示了中国各族群众携手并进、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定决心。掷地有声、温暖人心、鼓舞斗志。
念兹在兹,心有牵挂。少数民族脱贫问题始终是习近平的牵挂。早在1988年,任宁德地委书记时,习近平就和闽东畲族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在对闽东地区畲族扶贫工作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就对闽东畲族在内的少数民族脱贫致富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倾力推动畲族群众脱贫致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民族地区发展,深情牵挂少数民族贫困群众,从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到祖国北疆、西南边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与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问冷暖、听心声,为发展把脉问诊,开出一张张脱贫“药方”,在湘西十八洞村,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强调“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在大凉山腹地,他嘱咐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要真抓实干、坚持不懈;在彩云之南,他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一次又一次的考察中,“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始终是不变的主线,推动着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加速发展,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直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其中11个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央确定的深度贫困“三区三州”都在民族地区。这些情况充分反映少数民族群众脱贫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着少数民族脱贫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前进方向,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19年9月,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毛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已实现“整族脱贫”,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民族地区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宁夏西海固彻底甩掉了“苦瘠甲天下”的帽子;湖南十八洞村,昔日贫穷落后的苗寨旧貌换新颜;云南独龙江乡,一跃跨千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小康之路,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红火。
团结促发展,发展筑团结。“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各族群众携手并进,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各族人民心相融、血脉相通、手足相亲,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团结进步上秉承“一家亲”、在脱贫攻坚上下好“一盘棋”、在推动发展上拧成“一股绳”,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团结是力量,奋斗出幸福。“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暖心话是关爱更是鞭策。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党和政府持续不断努力,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信心跟党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团结奋斗,同心协力实现脱贫,奔向小康,今后的日子一定会更好更幸福。(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