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何以成“增负”

2020年06月18日07:29

来源:大河网

  “基层干部‘工具化’,表现在下面、根子却在上面。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才能切实为基层减负。”

  □河南日报评论员 冯军福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官员死后昂首挺胸到冥府报到,声称自己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虽无功亦无过。阎罗王却斥责道:如果不图钱物就算好官,那么在公堂上设立一个木头人,岂不更好?

  故事虽是虚构,但现实工作中,却不乏一些这样的基层干部。据《半月谈》报道,当前一些基层干部存在“工具化”的现象,他们在执行“上级精神”时,往往甘当“二传手”“工具人”,看起来事事经手、每天忙得天昏地暗,却收效甚微。具体说来,有的落实僵化,“上面怎么说、下面怎么干”,比如防疫期间,上级部门要求加强人员管控,一些村庄和社区就二话不说,对群众办理事务、购买物资的出入时间作出一刀切规定,结果造成大量人员聚集;有的思路老化、创造退化,只管“照葫芦画瓢”,面对复杂问题和群众关心的事情,懒得想办法,不愿动脑筋,最后落实一团糟。

  这种只热衷于“走好过场”的基层干部,其危害不容小觑。基层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第一线,是乡村治理的主力军和决策者,如果对上级交办的工作不能创造性落实,只会消弭基层干事创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影响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更为重要的是,今年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对基层干部的担当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分析“二传手”干部出现的病灶,与指令过多、规则过细有很大关系。一位基层干部向记者大倒苦水,最近一段时间,仅督促基层减负的会议,他们部门就召开了6场。本是为督促减负,结果反倒增添了新负担,让人哭笑不得。

  此前,“知乎”上有人提问:“现在要求给基层公务员减负,减少形式化,减少材料,但真的减了吗?”获得点赞最多的一条留言是这样说的:“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专项督察;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传达会议;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学习讨论;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任务台账;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验收考核;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完成汇报……然后,减负成功!”

  这些冗杂的会议、泛滥的文件,使基层干部抽不开身,又如何有时间和精力去抓落实?动不动就督察问责,抬高了干事创新的代价,怎能踏踏实实为民办事?上级制定的政策不符合当地实际,但任务又不得不完成,如何确保不弄虚作假?基层干部“工具化”表现在下面、根子却在上面。根治这些乱象,必须从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上发力,用好“指挥棒”、立好“风向标”,切切实实为基层减负。

  当然,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也得提上去,贯彻落实是一方面,结合实际也很关键。要正确把握“不折不扣落实”和“创造性落实”之间的关系。马上办、抓紧干,不是毫无规划的盲目办,更不是漫无目的的胡乱干。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区、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问题和实际。说到底,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为基层减负”才不致沦为一句空话。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