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由海南航空执飞的从宁波飞往西安的HU7270航班上,一位男乘客脱鞋将双脚放在桌板上长达两个小时,因为机舱密闭,味道很难闻,引起周围旅客的不满,但是全程没有人上前制止。有乘客拍下男子的不文明行为发到网上,网友也是热议纷纷:“应该曝光他”“素质差的就该列入黑名单”……
日常生活中,您是不是遇到过很多不文明行为,比如遛狗不拴绳、高铁上霸座、文物上乱刻乱画……近年来,由于高铁、地铁、航空等公共交通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出行便利,但同时,也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
一些日常中无伤大雅的行为,在公共场合就不合时宜,如为了赶时间而在地铁中进食,是用别人的不方便成就自己的方便;在高铁上外放音乐,也是在用自己的喜好干扰他人。这些不文明行为,从根本上讲是缺乏公共意识的表现。
在上述报道中,网友对不文明行为强烈谴责。公众对不文明行为的态度,体现着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公众的“义愤”正是形成社会向善的道德土壤,应该努力呵护。另一方面,没有人上前制止,公众对不文明行为“敢怒不敢言”、不敢上前一步,反映了当前社会尚未形成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规则文明,而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道必答题。
古语云,“从善如登”,提升文明程度从来就不易。社会文明的形成,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需要循循善诱的劝导,也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攀折花枝、翻越围墙、践踏草地等不文明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既有规则意识不强的原因,也有违规代价不高的因素。正因此,从出台公共场所禁烟条例,到依法惩戒“霸座行为”,再到建立文明出行“黑名单”制度,让制度长牙齿、让执法有力量,就是要标定人们的行为边界,唤醒人们的文明意识。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构建起匹配这个时代的社会文明,呼唤更为刚性的制度约束。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形成“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的制度合力,规则意识的种子将在人们心中更好地播撒,社会文明的蔚然景观将更好地点亮生活。(烟丝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