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当越来越多的城市没有“外地人”

2020年06月30日19:32

来源:大河网

  “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今年疫情让好多产业(企业)倒闭,农民工也无事可做了,(我)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

  这是来自东莞图书馆读者的临别留言,作者叫吴桂春,今年54岁,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这封留言信感动了千万网友,东莞相关部门也帮他找到了新工作。

  吴桂春最终留在了这个城市,他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个农民工因为一座图书馆,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曾经,一脚在城市,一脚还在乡下。每一个离开家乡进城打拼的农民工,都渴望融入其中,期盼着有一天能在城市安家,与城里人享受同等的待遇。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正在融入这座他们参与建设的城市,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文化是“润滑剂”,加速着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脚步。

  过去,诸如图书馆这种公共文化场所对农民工群体开放程度有限,而现在,更多农民工可以享受到和市民相同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有效缓解了他们“看书难”问题,使他们能够从书中获得日常生活常识,从而打破了融入城市的文化隔膜,收获更多内心的富足,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有人会疑虑:数字化时代,知识信息获取容易了,图书馆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我们知道,数字时代一些资讯平台是根据你感兴趣的定制内容推送信息,不知道或者不感兴趣的信息永远被搁置,结果可能会让人变得偏激;而图书馆功能繁多,一大特色就是包容与聚合,手机阅读远远无法取代图书馆弥补教育公平、消除知识鸿沟等复杂多元的社会功能和人们对高品质精神体验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增强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图书馆利用率,促进全民阅读,仍然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魏蔚)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