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孩子不能“熊”,家长更不能“虎”

2020年07月15日08:38

来源:大河网

  孩子们放假了,家长们发愁了。

  怎样督促孩子学习,又怎样让孩子过个愉快的假期,是绕不过的假期之问。答案很多种,而带着孩子逛逛博物馆、科技馆始终是个常备选项。但要做好这项选择题,却不容易。

  据媒体报道,日前,又有熊孩子在上海玻璃博物馆的一次展览上惹了大祸,撞碎了一个价值45万元的纯玻璃制品的“梦幻城堡”塔顶,遭到网友口诛笔伐。

  曾几何时,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被人写下到此一游、武汉自然博物馆的蝴蝶标本被撕掉翅膀、估价2500万港币的任伯年1889年所作花鸟四屏之《淡黄杨柳带栖鸦》在佳士得香港春拍预展时遭到撕毁……许多网友感叹,“熊孩子”已经成为博物馆头号破坏者。

  东西是孩子打碎的,但板子该打到孩子身上吗?

  进入博物馆,任何一个参观者都应遵守相关规定,以学习敬畏的态度认真感悟其中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做到文明参观。尤其是孩子前来参观,不能因为打闹嬉戏而淡化了接受教育的本意,诸如乱丢垃圾、破坏文物等行为更应该明令禁止。但必须清楚的是,禁止的是不文明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因为这种行为也可能是一些成年人所为或由其所致。

  在博物馆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正是因为有些父母教育不到位,不够文明,对孩子纵容,才会有所谓的“熊孩子”出现。某热门综艺节目就曾将杭州博物馆当作拍摄场地,在里面追逐打闹,引来不少批评。许多孩子难免见样学样。更有一些家长就把博物馆当作游乐场,任由孩子做出不文明的参观行为,其参观动机本身就很值得商榷。

  对于见到很多平时未曾见到或不常见的新鲜事物,作为孩子出于好奇心等,肯定不那么听招呼。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这就要求家长在进馆前要有预防预判,告知孩子注意事项,进馆后家长认真讲解,将相关的知识借孩子的好奇心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增长知识、接受教育,时刻起到监护人的作用。参观博物馆不仅是孩子接受学习教育,也是家长的一次教育体验。孩子的行为就像是一面镜子,映射的是家长的素质,孩子“熊”只能说明家长做得不到位。年龄小从来就不是孩子犯错的理由,更多时候是家长推脱责任的借口。

  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自然历史标本和人类物质、精神文化珍品,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公益性研究和教育机构。特别是因其公益性,往往会最大限度地向公众无差别地开放。我们要明白,博物馆跟游乐场的属性有别,参观的目的是为了开阔眼界和增长知识,博物馆从来都不是消暑或者哄孩子打发时间的游乐场。

  “熊孩子”破坏力强,终究是教育的缺位,这个责任更多的应由监护人承担,要重视家庭教育在文明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培树孩子的公德心,让他们给博物馆足够的尊重,培养孩子的文明素养,让他们在感受科技奥妙和历史文化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这些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更应该是家长需要做到的。(墨者行谦)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