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落实禁令重创新 根治“白色垃圾”为时不远

2020年07月31日18:35

来源:大河网

  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日前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进一步做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特别是完成2020年年底阶段性目标任务作出部署。8月底前,各地启动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禁限塑推进情况专项执法检查。

  塑料制品质轻、防水、耐用,而且成本较低,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且呈逐年增长趋势。然而,这些废旧塑料制品难以降解,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在塑料制品使用中如何趋利避害,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课题。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作为科技产品之一,塑料制品已经服务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可能因为导致“白色污染”而一棍子打死。塑料污染治理,既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也要兼顾实际可行性,实现科学管理。我国很早就意识到了塑料制品的危害,并且相继出台了限塑和禁塑的相关规定,但塑料污染仍然是个知易行难的“老大难”问题。

  问题的解决需要过程,也必定会有时间节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限塑禁塑政策陆续出台,一方面为治理“白色污染”留下了缓冲的余地,另一方面,也无形中给限塑禁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一定范围内找到了方向和动力。

  从最直接的消费领域来看,很多商超可为消费者提供无纺布环保购物袋,一些书店采用简易的牛皮纸包裹取代购物袋也收到了很好效果。为了减少一次性塑料吸管的使用,一些餐饮企业通过改造冷饮杯盖,用自带饮嘴的杯盖代替“吸管+杯盖”的组合。可循环包装、免胶带纸箱、瘦身胶带、全生物降解袋……电商、快递企业落实“新版限塑令”想出妙招。塑料污染治理还倒逼企业不断探索新产品、新模式,企业正从仓储、包装、运输、末端配送等环节展开绿色建设。

  从生产环节来看,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袋早已面世,并在飞机上投入使用;可降解农用塑料薄膜也开始走进农田,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禁令催生出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绿色发展的潜力,看到了从源头彻底治理“白色垃圾”的希望。

  就现实而言,限塑禁塑令下所谓的效果不明显,实际上是禁塑前的“冷静”观望期,毕竟在较大的成本差别面前,在消费者基本习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惹是生非”,多花那么多“冤枉钱”。当禁塑令的全面实施照进现实之时,必将引发整个链条上相关理念观念的改变,进而引发相关领域习惯和方式的变化。

  塑料污染治理如箭在弦,已经给出了时间表。加强监管,五折不扣落实到位,是对相关部门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综合考验,也是转变发展理念、激发创新动力的重要手段。一边严加治理,一边宣传动员,让“白色垃圾”再现绿意,一定会早日实现。(老车新辙)

编辑:臧小景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