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大河网评:“硕士农民”奏响乡村振兴最炫民族风

2020年08月11日08:27

来源:大河网

  26岁的肖源曾在国外攻读了7年文学专业,去年她回老家湖南娄底,承包了2400亩地当上了农民。不久前她公司产品获了省级大奖,但村民仍然不太理解她的选择,肖源说:“大家会让孩子不要学我回乡当农民”。

  “硕士当农民”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是大材小用,甚至父母亲朋会觉得这个孩子寒窗苦读到最后选择“务农”是不务正业。与其辛辛苦苦读完硕士回来当农民,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读书,从小就当农民种地,岂不是更“撇脱”,更能积累社会经验。不仅仅是当地村民对肖源的选择充满质疑和否定,我记得自己在毕业选择回乡就业的时候,父亲也是拍着桌子一万个不同意,用他们的话说:“老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赚钱,好不容易拉扯出一个大学生来,明明是跳出‘农门’的最好时机,最后却又回到农村。这不仅仅是老子面子挂不住的问题,而是觉得孩子这样的选择是太不争气了。”

  从小农经济、小农意识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硕士农民”返乡创业受到的否定与肯定,正好体现出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各种思想的碰撞、意识的斗争。作为以老一辈农民为代表的传统农民,依然停留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中,以家庭为单位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收入的农业模式,让他们觉得农民是没有出息没有成就的一代,他们一生都扎根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他们的舞台也囿于这一亩三分地,因此,当农民成为他们眼中的耻辱和想要摆脱的“标签”。

  但对于新生代的青年而言,农村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天地,他们熟知中央的政策,知道迎着乡村振兴的凯歌可以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呼唤,在这片土地上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现代农业中,以科学的管理、生态化的种养殖技术去改变对农业的认识,他们是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的主力军。我们提出的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就是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涌入农村,用知识改变农业结构,用创新实现新型农业的发展和突破。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农业不仅仅是中央鼓励和发展的重头戏,我们的农业更是朝着现代化的方向高速奔跑,创新型农业将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用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管理让农业成为一个值得期待的行业,成为一个不仅仅能够承载梦想更能够实现价值的行业。我们看到家庭农场的深入推进、有机循环农业的应运而生、民宿经济的大力加持,这些都让职业农民有着更好的前景。

  对硕士农民的两种不同的意识和看法正体现了新旧农业思想的碰撞,新思想只有在碰撞中才能变得更强。硕士生当农民不是反面教材,而是中国“三农”发展的方向和希望,体现了中央对青年的号召,时代对青年的鼓舞,更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一次变革。敢于冲在最前方,以身先士卒的勇气投身到农业创新革命的浪潮中,这是时代的荣耀。要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才投身到农村这片土地上,用最青春、最热情、最奋斗的时代风采,奏响乡村振兴最炫的民族风。  (布衣)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