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和谐是给医师的最好礼物

2020年08月19日07:47

来源:河南日报

  不能只在大灾大难时、在特别日子里,才想起医生的伟大。

  □本报评论员刘婵

  转眼间,一年一度的“中国医师节”迎来第三届。从官方号召举办节日,到民众自发表达敬意,三年间,尊医重卫氛围在全社会蔓延滋长,更承载着人民健康福祉的重量。

  为迎接这个特别的节日,“出彩河南人”第二届最美医生颁奖典礼在郑州举行。翻看这份沉甸甸又亮闪闪的名单,好些名字都很熟悉,面孔却显得模糊,记忆的闸门纷纷敞开。

  经历过非典疫情、汶川抗震救灾的52岁疾控“老战士”冯石献,庚子之春又主动请缨支援湖北;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杨超,在武汉面对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病人,他用医术和真情“焐热乎”他们;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医生张建宏很特别,他在疫区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用爱坚守、用心抗“疫”……今年“中国医师节”的活动主题就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一次次回望、一辈子难忘,其中的美好值得永久珍藏,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谢,以心灵温暖心灵;致敬,用生命守护生命!

  我们更熟悉的医者,可能就在身边,参与眼前的生活和日常。你可能在诊室见过他们,穿着白大褂望闻问切,小心掂量开出药方;你可能在手术台上见过他们,戴着口罩神情专注,仿佛手握“生杀大权”;你可能在乡村路上见过他们,背着药箱随时出发,风尘仆仆奔向患者……无须被捧上神坛,被无数鲜花掌声包围,医务人员本来只是普通职业的一种,却因救死扶伤、直面生死而与众不同。

  空闲时,喜欢专挑一些医务剧看,看那些如常的现实、真实的悲喜,又冷酷、又温暖。看《人间世》或者《生门》那样的纪录片,感觉无比沉重,不鼓起勇气很难平静看完。而最近在追的《机智的医生生活》,却像一个温柔的童话,主角们都是医生,但难得没有被神化,既不被道德绑架成毫无瑕疵的圣人,更不是什么天才横溢的绝世神医。就像我们带孩子去儿保科体检时碰到的那位医生,会抱怨工作太忙,但逗起哭闹的孩子,仍然发自内心的真诚——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神圣,会胡说八道也会嬉笑怒骂;并不完美,也有自己的人生短板和性格缺陷。

  是啊,哪有那么多惊世传奇?哪有那么多起死回生?医生也只是普通人,自身可以控制的事情很少,需要全力以赴的时刻却很多。因此,最近看到“医学类高考志愿咨询比往年增加30%,临床医学成高考热门志愿”的新闻时,对这些孩子充满期待和敬意,他们选择了一份高尚的职业,同时也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必须付出终身努力,漫漫征程中也许会疲惫、会失望,希望他们只是偶尔脆弱、却越来越理智,这是医生的生存之道,或许也是每个成年人成长的方式。

  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有了过命的交情,作为患者的我们真的“成长”了吗?前段时间,曾驰援火神山医院的赵玉英医生去武汉出差,与多名新冠肺炎康复患者重逢,他们紧紧相拥,网友说“看着看着就哭了”。医者与患者形同鱼水,本该是相互尊重的牢固同盟,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好比坐在一条船上,共同目标是抵达安全健康的港湾。

  医生战士们也需要充分休息、陪伴家人,最需要安全和有尊严的工作环境,我们的机制体制“成长”了吗?今年以来,我省公立医院全面实施医用耗材“零加成”,在群众负担总体不增加基础上,上调医生诊查费、手术费,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劳务价值。乐见类似举措越来越完善,我们有一千个理由让医患关系变好,没有一个理由让医患关系变坏。

  不能只在大灾大难时、在特别日子里,才想起医生的伟大。送给医务工作者的最高礼遇,应该是对他们的敬重,以及和谐的医患关系。而和谐的医患关系,又何尝不是给我们自己的珍贵礼物?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