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直指生活中的细节,严中带忧,发人深省,迅速在全国掀起倡导节约粮食、抵制“舌尖”浪费的热潮,大家纷纷向生活中的浪费行为宣战,同时为如何节约粮食出谋划策,餐饮企业也陆续用行动表示支持。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传家宝”。但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其他不良文化的冲击下,餐桌浪费成了一些人的习惯,在他们看来,饭菜剩得越多,越能体现自己的好客与慷慨,也能体现自己的经济实力,自己也更加有面子。他们不管别人的感受,只为自己一时的满足。这种餐饮文化要不得!
节约文化无国界。大学时外教请客给我们上了一课。记得有次我们宿舍八位男子汉与六十五岁的女外教外出游玩,中饭吃饭时,外教铁定要请大家吃饭,但要求每个人点自己的餐,最后由她来付钱。一顿饭,大家各取所需,花费不多,但暖意满满。一方面,我们尊重外教的盛情邀请,尊重她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她也让我们发挥了点餐的主动权,尊重了我们的意见。道理很明显:请客吃饭,尊重为先。
中国的餐桌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但关于节约的具体提法却显得有限。现实来看,一边谈请客吃饭,一边讲节约用餐,难免会给人一种不爽的感觉。但这并不是否定节约的理由。中国人历来讲究“度”,就餐吃饭也是如此。点餐时一定要“量体裁衣”,尊重在座各位的意见和建议,“现场发挥”也不能超出“度”的范围。餐桌浪费不仅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彼此的了解并不到位,更不用说“尊重”了。如果真的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这样的饭局绝对是真正意义上的“鸿门宴”,不去也罢。
餐桌是文化传承的“平台”,但浪费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餐桌节约不仅是对就餐者的尊重,也是对餐厨和服务人员的尊重,更是对一线农业劳动者的尊重。人类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厉行节约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一粥一饭恒念物力维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事情,需要大家勠力同心、携手共进。尊重他人,尊重劳动是履行节约的重要前提,在相互尊重中弘扬节约传统,用“光盘行动”向餐桌浪费宣战,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为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老车新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