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夏远望
近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印发了关于《2020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年底,郑洛新三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以上,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件。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每万人拥有经国内外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产出质量和市场应用水平的综合指标。2019年,全国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3件,河南是3.88件,另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去年河南创新能力排全国第15位,中部地区第4位。
创新能力与经济总量不匹配,一直是制约河南发展的一大短板,必须下定决心、奋起直追。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加快三市创新能力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省创新能力才能实现质的提升。
创新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人把河南创新力不足原因完全归结到科教资源上,这是不客观的。2019年株洲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09件,超过了多个省会城市,这一现象就很难用科教资源来解释。事实上,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有两种路径选择:科教资源富集型、产业技术创新型。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株洲主攻的正是产业技术创新。
“郑洛新三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其中核心区分别为260家、1300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0家以上,其中核心区新增60家以上”。从通知来看,产业技术创新是郑洛新提升创新力的重要抓手,抓住创新主体、人才、平台、机制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走产业技术创新之路,就扭住了发展“牛鼻子”。
提高研发投入产出比。这些年我省专利数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成绩还不错。然而,从每亿元研发投入产生的发明专利数量来看,广西、北京、黑龙江、安徽等十多个省(市、区),达到了20到30项,而我省不到15项。研发投入没有产生较多的专利技术,可能是科技人才不足,或者是研发环境和政策条件有待提升。对此,一方面,要持续增强研发投入,另一方面,更要“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有限资金发挥出最佳效能。“引进、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0个以上,其中核心区引进20个以上”“持续推进自创区改革创新,在立法保障、市场化生态环境营造、先行先试政策探索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自创区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严格落实通知要求,创新试验田的“亩均产量”就会不断提升。
2014年,郑州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7件,居中部6个省会城市第二位。而2019年,合肥这一数字为32.47件,长沙是33.9件,武汉更是遥遥领先。不是我们没有进步,而是别人进步更快。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也为各类创新“弯道超车”提供了无限可能,让我们策马扬鞭、担当作为,跑出创新创造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