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等于揠苗助长

2020年09月04日23:12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则“十岁上大学女童毕业后近况如何?”的新闻让今年刚刚大专毕业的商丘13岁女孩张易文和他父亲开办的培训机构再次进入舆论视野。(9月4日《大河报》)

  此前媒体报道称,张易文从未在正规学校参加过义务教育,4岁开始就在父亲张民弢开办的培训机构接受培训。2016年,9岁的张易文首次参加高考,总分考了172分;10岁以352分的单招成绩考入商丘工学院专科;今年7月份,年满13岁的张易文大专毕业后回到父亲办的培训机构当了一名助教。

  围绕“10岁女童读大学”现象,不少人表示担忧,认为这是一种无视儿童权利的揠苗助长行为。10岁的孩子,在正常情况下,刚刚捧起小学四年级课本,处于自由奔逐、嬉闹玩耍的年龄。张易文的步子迈得这样快,难免让人不适。

  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和教育观念的增强,学校“按部就班”的教育似乎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共识,“跳级”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事实上,张易文还是一个孩子,身体和心理均未发育成熟,因为是跳跃式的进步,许多知识领域未能涉及,许多社会问题未曾面对。因此,“快”并不代表“好”,让学生又好又快的进步和成长,才是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对那些早早接受超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如果他们能够始终“超前”,始终比同龄人确立更早的目标,或许可以称得上是“青年才俊”;但是如果老是为了一个过远的目标累得气喘吁吁,早早丧失了童年的乐趣,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东方神童”魏永康的故事让人唏嘘:他2岁就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几乎学完小学课程,8岁进重点中学,17岁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原本一路开挂的人生,竟因到北京读书后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后来被中科院劝退回家,可以说是现代版的“伤仲永”。

  知识之外,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完成孩子的社会化——从父母膝下的乖乖宝,到一个社会人,学校教育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一阶段也是不可跨越的。任何一个人最终都要成为社会人,都需要与他者、与外部实现互动。仅仅看考试成绩,就断言成才成人,跟其所批判的“惟考试论”有什么区别?

  张易文本人及其家长有“早快”的意愿,那就不妨尝试尝试。只要不影响更多的人,或者即便有些影响但总体学制格局不会因之变化,那就大可不必大肆挞伐。我们在肯定儿童普遍性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尊重个别人的自主选择。(烟丝泡茶)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