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该以什么姿态“归来”?

2020年09月24日08:47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评论员 丁新科

  千呼万唤始出来。与公众阔别五年之后,9月24日,经过全方位提升的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将面向社会试开放,全新的基本陈列“泱泱华夏择中建都”及部分专题展览将以崭新的面貌与公众见面,《明清河南》《国宝展览》等展览随后也将开放。

  河南博物院主馆重新开放,恰逢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郑州举办,喜事盛事连连。今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LOGO,设计灵感来源于在郑州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铜器杜岭方鼎上的饕餮纹。鼎者,国之重器。当年杜岭街两尊方鼎的出土,奠定了郑州商都的地位。电影节海报饕餮纹中的眼睛,可谓是“郑州之眼”,更是“大众之眼”“电影之眼”,让观众穿越千年,来商都郑州体验传统文化之魅力。如今,早已成为镇院之宝的杜岭方鼎也将重归正位,接受参观。

  博物馆里一眼千年,是文化精华的集中展示。去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人们在这里感知“最早的中国”,双槐树遗址揭开河洛古国神秘面纱,黄河博物馆内游人如织……与以往相比,人们了解黄河文化、中原文明、华夏文脉有了更多的窗口。

  当然,尽管主馆关闭长达五年之久,备受各界诟病,但其实河南博物院展览并没有完全停止。去年暑假,笔者曾带着女儿冒着酷暑参观西配楼的展览,小姑娘对贾湖人的生活尤其感兴趣,当我给她介绍贾湖人养狗、捕鱼,甚至可能掌握了饲养鱼的技术时,她连连发出惊叹,刨根问底,总想知道这些人最后去哪里了。

  但不得不说,绝大多数文物都是静止的,如果不辅以专业讲解,对文物的认识往往只能停留在一鳞半爪上,参观的人们往往是蒙圈的状态。正如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难道文物一定要摆在展柜里才叫展示吗?其实更重要的是融入民众生活,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

  文化从来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所谓的文物,许多就是古人的日常用具而已,绝不是高冷的代名词。犹记得当年大学时老师带着我们参观河南博物院,聆听编钟表演部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在演奏完诗经小雅篇目之后,又听一曲流行音乐,同学们不由相视一笑。这,才是生活原本的状态。

  进入数字时代,文化的传播应更加丰富灵活,借助技术让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人足不出户,就可身临其境领略千年文化辉煌。洛阳应天门投入使用后,大型灯光秀展示“河出图,洛出书”,在抖音等社交媒体上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作为今年央视中秋晚会主会场,应天门连同洛阳城必将再次彰显河洛大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大放异彩。

  我们看到,在河南博物院新展览计划中,也有5G+全息技术的使用,真心希望这样的应用多起来,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让传统文化走出展馆浸润人们的生活。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