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农家书屋再续书香

2020年10月13日07:53

来源:河南日报

  从200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建设规划。十多年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兴起,农家书屋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少农家书屋日渐被冷落,成捆成摞的书籍躺在书架上睡大觉,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日前,笔者随机走访了几个村的农家书屋,目睹了农家书屋的现状。甲村是豫东地区一个农业大村,一排崭新的村部楼坐落在高速路旁边,村委办公室、会议室、农家书屋等一应俱全。农家书屋建在二楼。推开屋门,只见书屋中间摆放着可供读者阅读的椭圆形大木桌和椅子,四周摆放着银白色的书柜,里边有很多书籍,既有农业科技书籍,也有其他领域的书籍,门类齐全。但是,笔者仔细观察发现,桌子、椅子上、书柜上都洒落着一层尘土,用手一抹,一道白印,可以看得出好久没人来这里借阅读书了。

  乙村农家书屋,建在省道边,该村的新农村建设颇具特色,是乡镇里的样板村。书屋的书柜子里摆满各种各样的书籍,地上的一个塑料袋子里,也装着满满的书,可书柜的门却紧锁。有的柜子门钥匙丢了打不开,柜子上轻轻一拍,尘灰就飞扬起来,应该是很久没人打开了。

  在笔者走访的其他乡村,不少农家书屋也是类似门庭冷落的境况。那么,曾经颇受农民朋友追捧的农家书屋现今如此冷清,原因何在呢?

  在笔者与几个村支书和乡镇文化站站长交谈中,他们认为:一是农村的读者群体流失严重。年轻人是农家书屋的主要受众载体,近年来,随着农村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有阅读需求的人群逐渐萎缩,而留守的老年人阅读需求不大。二是手机载体的巨大冲击。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很多年轻人认为,利用手机上网,同样可以获得很多想要的知识,方便又省事,比去农家书屋快捷、方便。三是农家书屋开放不顺畅。有时候农民朋友去村农家书屋看书找不到人,铁将军把门,给村干部打电话却又不好意思。四是村干部不乐意借书。有些农民借了许多本书,可不知道归还,等问他催要时,有的撕得面目全非,甚至赖账,致使村干部不愿意借书。

  如何让沉寂的农家书屋再次火起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更好地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笔者认为,农家书屋也应与时俱进,适应农村读者数字化阅读的需求,发挥农家书屋平台作用,逐步完善拓展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激活乡村阅读热情,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要做好组织宣传工作。在广大村民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培养大家的读书兴趣,从而带动更多的群众热爱读书,愿与书本交朋友。二是做好农家书屋的运营管理。真正落实农家书屋开放日时间,做好图书的借阅管理。乡镇文化部门做好督导督查,对失职村农家书屋进行曝光。三是开展农家书屋数字化提升,增加数字读物供给,逐步做到进入农家书屋的图书、报纸、期刊都提供电子版本。四是开展农家书屋融合化发展,大力推动农家书屋“+乡村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儿童之家”等共建模式,深入探索农家书屋“+村邮站”“+电商平台”“+供销服务”,积极面向各类阅读群体提供精准服务。(张建树)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