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成果展示发布会在北京举办。截至目前,中西部22个省份已销售扶贫产品1715.18亿元,其中活动9月1日启动以来销售415.98亿元;东部9省市消费扶贫金额535.26亿元,其中活动启动以来消费扶贫金额215.27亿元。
消费扶贫,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多渠道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群众,一头连着广阔市场,从表面上看,我国拥有14亿人口,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消费市场,消费基数大,市场才有活力,消费才有温度,推进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进入大市场,才能凝聚消费助脱贫的合力,促进贫困户农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服务变劳务,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从深层次来看,消费扶贫不仅拓宽了贫困地区产品销路,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还能调动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积极性,促进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内生动力,保证贫困群众真脱贫、不返贫。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消费扶贫工作。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个部门也印发了《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推动消费扶贫各项政策设计的落地落实,为消费扶贫创造良好环境,确保消费扶贫真正成为助力全面脱贫的有效途径。“消费扶贫月”让“中国农民丰收节”更加红火,成为“人人皆能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有为”的重要载体,“买买买”模式既打通了新市场,又创新了扶贫方式,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长远发展,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的质量,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了坚强保障。
做好产品质量文章,为消费扶贫再添动力。尽管是让市场更有“公益味儿”,但归根结底,消费扶贫仍是商品交易,是一种市场行为,对于市场而言,产品质量始终是第一要义,产品质量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提高消费扶贫产品质量是提升扶贫服务能力和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从市场反馈来看,产品需求结构变化、消费升级、环境因素等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打造过硬产品,提升消费扶贫产品竞争力,推动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购买体验,增加消费扶贫的可持续性。从产业发展来看,提升产品质量,可以倒逼贫困群众生产积极性,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战,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实现产品多元化提质升级,不断满足市场对于农产品的需求。
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推动贫困群众可持续增收。构建长效机制是当前促进消费扶贫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实现消费扶贫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障贫困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的关键所在。长效机制涵盖多方面,其重点是产品的供给与流通和贫困群众全面保障巩固机制。产品供给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变化的,这就需要党员干部瞄准市场,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指导,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产品规范化生产流程,积极引导消费扶贫产品标准化生产改造,以更快的流通为消费扶贫产品销售插上翅膀,积极扩大消费扶贫力度,激发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是贫困群众积极投入生产的基础,要细化实化相关政策举措,大力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探索信贷机制,破解农户和村集体企业贷款难问题,打造消费扶贫政策升级版,助力解决“后脱贫时代”可持续发展问题。
金秋十月是个收获的季节,消费扶贫月成果喜人,彰显的是脱贫攻坚强大韧劲,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把产品销售出去,更是创新脱贫方式为全面脱贫增添的活力,要努力让消费扶贫持久发力,才能撬动脱贫攻坚支点,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劲“引擎”。(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