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村悄悄变美——我眼中的“十三五”①

2020年10月20日07:28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

  “十三五”即将结束,五年间,中原大地发生的变化令人刮目相看。本报评论员以自己的视角讲评出彩故事,今日起推出《我眼中的“十三五”》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河南日报评论员 丁新科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原五年间农村的变化,其实挺难的。不如,从几个村民的故事说起吧。毕竟,他们的经历最具有说服力,他们的感受也反映了部分农村居民心声。

  说起农村变化,修武县云台山镇一斗水村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是一个位于云台山北麓的小村子,只有50多户200多人。村中保留数十间清代时期建造的石头房,极有特色,其中李家大院是相对保存完整的院落之一。院子的主人李晚富,早年间为过往的驴友提供食宿,随着进村公路的完善,游客越来越多,索性办起了民宿,一年的收入能达到6位数。当年,为了供养儿女上学,老李曾参与修建山间公路,每次背100多斤重的水泥、沙子上山,一天收入才两位数。“几年前我怎么也不敢想,坐在家里就能赚钱。”这个小村庄发展民宿、农家乐20多家,发生了很大变化,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很多早年前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

  靠民宿致富的乡村不在少数,笔者曾于冬季去栾川重渡沟采访。当时正值旅游淡季,游客稀少,但一路向前,货车不断路过,很多农户在忙装修。随行的当地人员介绍,游客要求越来越高,倒逼旅游设施不断升级。他们与金融机构合作,根据信用、软硬件设施等为民宿划分不同星级,让行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努力,带贫致富效应更加凸显。民宿业的发展是河南乡村振兴的一个窗口,从中可窥探中原大地发生的巨变,更启示着我们要因地制宜找到点亮乡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

  除了民宿这一新业态,传统种粮业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滑县,白道口镇西河京村种粮大户黄国兴谈起种粮经,说得最多的是科技种田。作为土专家,黄国兴带头成立农业合作社,不仅手把手教授农户科学种粮,还通过统一购买种子和化肥农药,每年为农户节约不小开支。黄国兴流转的土地位于高标准农田里,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粮食丰收有保障。用老黄自己的话说,现在种粮越来越有底气。据统计,“十二五”以来,我省累计投入960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632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189亿斤,“中原粮仓”根基更加稳固。据笔者的观察,如今的农业生产与以往大不一样,机械化程度非常高,以秋粮收获为例,以往要花一个多月时间,如今好的地块完全可以实现田间脱粒。

  家乡驻马店的变化更是显著。每次回去都能看到一些细小变化,比如路宽了、开始有绿植了等等。今年国庆期间,送父母回老家,到家时天已完全黑了,但是村里路上全部亮起了灯,主干道全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家门口停小汽车的颇多,晚上在村道上行驶,开车也要极小心才行。下车和邻居们攀谈了解到,同一个小组里,很多家庭都在县城买了房,许多人只是在农忙时才回村。由此可见,农村环境整体变好的同时,一些村落不可避免地正在老去甚至逐步“空心化”。当然,这是好事,在县城,农村居民的子女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他们仍保留着与农村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或许就是当下发生悄悄变化的农村。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