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味道经济” 不容小觑

2020年10月26日18:58

来源:大河网

  这年头儿,网红饭店门前排长队的消息屡见不鲜,它们不是“模样俊俏”,就是味道上“有一套”,椒麻味、芥末味、咖喱味……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商家做不来的。这店一走红,出现“一座难求”,就可能开出连锁店,然后就是大把大把的钞票。不过这也没啥,我们日常喝的牛奶早就打出了“味道”招牌,香蕉味、草莓味、柠檬味……而且绝对是五花八门,就连月饼也打出了“多味牌”。所以,把这种围绕“味道”创收的做法称作“味道经济”,应该不为过吧?

  味道出“色”,“红”了门店,“火”了经济。市场经济嘛,本也无可厚非。但面对一场场“大火”,冷静思量,这“味道经济”还真不容小觑。

  首先,这食品健康吗?现实来看,这些食品的共同之处都胜在征服了人们的视觉和味蕾。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有不少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往往是好奇心满满,对家庭厨艺和正常吃法嗤之以鼻。这为“味在人为”留下了充足的发展余地。为了满足这批食客的需求,一些嗅觉灵敏的商家就率先开发“味道新领域”,除了常见的天然调料,化工原料也在调味中有了用武之地,不少畅销食品中的那些味道,都是香精造就的传奇。因此,把香蕉牛奶看作是牛奶和香蕉的合成品而大饮特饮,谁也保证不了是营养还是伤身。同时,过多地使用某些调料作出所谓的特色,比如麻辣烫等,对一些人而言,经常食用真的不会致病?

  再说了,这东西节约吗?俗话说,众口难调。再“红”的食物也是相对的,不可能每个人都会喜欢。但不喜欢的人难免会有尝鲜的冲动,如果兴致勃勃而来,结果不合自己的胃口,又不能硬着头皮解决干净,浪费也就成了实情。话又说回来,本来是好好的食材,加入化工原料后,会不会让食材的营养大打折扣?如果是,岂不是卖得越火,浪费得越多?遇到的多了,会不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习惯,甚至于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

  还有,这算创新吗?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形势下,创新是实力的见证,更是发展动力的来源。对于食品来说,其作用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提供营养,保证健康。味道充其量也就是助于调节人们的胃口,增加进食量,根本不能带来任何的营养。一味围绕味道做文章,即使促进了消费,活跃了市场,但最终只能是于己有利,于人有妨。市场,要健康有序,无它又能怎样?

  民以食为天。食品市场要以安全为底线,以健康为目标。这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市场的运行离不开法律,也要靠市场主体的自律和他律。以市场为中心的“味道经济”火热的背后,是粉丝们对“网红食品”的无知和自身健康的无视。相信吃货们的冷静之日,也是“味道经济”降温之时。(宛东黄牛)

编辑:王亚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