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梦飞
10月26日,浙江省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新增“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保障业主对共用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权”等内容。修订草案若被通过,将成为中国首部明确人脸识别禁止性条款的地方性法规,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如今,人脸识别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小区出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考虑,设置了人脸识别门禁。然而,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公众对人脸数据等生物信息的使用更加敏感。此前,浙江一教授对自家小区安装人脸识别门禁较了个真儿:“人脸识别信息被滥用的风险比房产信息大得多,物业更是无权收集这些个人信息。”随后,该教授所在街道最终同意业主出入小区,可以自愿选择门禁卡、手机或人脸识别等方式。
生活中,很多为改善社会治安状况而急于推进人脸识别落地的机构,并没有意识到背后存在的风险。如果人脸数据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不仅起不到改善社会治安状况的作用,反而可能使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激增。
有效保护好人脸信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有关部门应尽快明确人脸识别技术的行业标准,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进度。此外,要加强监管,严肃查处违规收集使用人脸信息的行为。相关运营单位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个人信息收集,对已收集的个人信息要妥善保护,坚决杜绝违法违规违约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用户个人则更应注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发现个人信息被违法售卖或使用时,应当及时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