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通过这些网络热词调侃和自嘲,并且主动纾解和释放内心压力的人,往往都是对生活对工作怀有希望,热爱生活也热爱这个世界的人。”
□苑广阔
最近打开社交网络,出现了不少新词,比如“弄弄子”“打工人”“尾款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三个带有社会属性的词语,其实一定程度上有重合——“弄弄子”基本都是“打工人”,而“打工人”们大多一夜之间变成“尾款人”。社会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弄弄子”“打工人”“尾款人”这些网络热词的出现,其实是年轻人与外界互动的窗口,通过幽默进行自我调剂。(11月2日《扬子晚报》)
这年头,一不小心都看不懂微博热搜了。当你还不知道这些网络热词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的时候,很多年轻人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并且连它们的引申义都活学活用出来了。既然被称为网络热词,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它们也有变冷乃至被人遗忘的那一天,不过不要紧,不管它们的生命力是长是短,对于使用这些网络热词的年轻人来说,“曾经拥有”就够了,因为前方会有更潮、更酷、更有内涵的网络热词在等着他们。
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这些网络热词来得快,去得也快,那么它们产生和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在我看来,它们最大的意义,就是供年轻人在使用它们的时候可以借此调侃、自嘲,通过调侃和自嘲来释放内心的压力、表达内心的情绪,并且在网络和现实中找到自己的“同道中人”。而愿意通过这些网络热词调侃和自嘲,并且主动纾解和释放内心压力的人,往往都是对生活对工作怀有希望,热爱生活也热爱这个世界的人。
以前我们习惯把进城务工人员称为“打工仔”,而把在城市有一份正式稳定工作,主要是办公室白领的人叫作“上班族”,但是一个“打工人”却把两者合二为一,既拉近了原来打工仔与上班族的距离,同时也吐槽了上班族面对现实压力的种种无奈。“尾款人”所涉及的范围则更大,随着“双11”临近,很多人都在跃跃欲试,准备清空自己的购物车,无奈账户里的余额有限,只能先付订金,过几天再付尾款,如果自己买的东西够多,尾款加起来就不是一笔小数目,很多“剁手党”都是购物一时爽,往后几个月只能“吃土”。
但是反过来想想,既然你敢于“剁手”、乐于消费,愿意满腔热情为自己心仪的东西买单,说明你对自己的工作和收入是有信心的。当然了,“尾款人”本身就具有提醒的意味,那就是不要被网购平台和商家套路轻易忽悠了,既然自己还达不到想买就买的程度,需要以支付尾款的方式加持,那就应该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免得日后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
从“弄弄子”到“打工人”再到“尾款人”,既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调侃和解嘲,同时也是他们与外界互动的一个窗口、一种方式。曾经有句话说得很好:看清世界的真相,然后热爱它。这些喜欢通过网络热词来调侃和自嘲的年轻人,恰恰是看清了世界的真相,然后还能主动为自己找一个消解和发泄出口的人,这可以让他们少些焦虑,多些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