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双11”在消费市场出现了最大槽点:太烧脑!11月2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收到了多位读者提问,“你弄懂今年双11活动规则了吗?”引发用户围观讨论。有网友直言,“明明只想买个东西,却被电商平台拐着上了几堂奥数课”。券套券、活动套、游戏套定金……总之,本以为该凑够的单,结账时却频遭“单品不对”“叠加无效”等BUG。不是说好了电商平台要补贴“几百个亿”,可怎么就让消费者弄不明白究竟怎么便宜?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双11”在消费品丰富程度、物流体验等方面虽然不断升级,但一些商家在优惠条件、规则设置上却花样翻新,复杂程度有增无减。现在的“双11”好似成了电商和消费者的一场“博弈”,如果看不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套路,只是冲着便宜去,无形中就被薅了羊毛。愈演愈烈的“电商套路”不仅会吓跑消费者,对商家、平台乃至行业今后的发展都非常不利。
“双11”购物节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不仅仅是一场电商的狂欢,还在其拉动国内消费方面功不可没。过去几个月,面对疫情冲击,中国采取稳就业、促增收、扩消费举措,居民收入和消费逐步恢复。展望未来,打造强大国内市场、促进消费更上层楼的意义更显重大,这种背景下,其实很有必要反思“双11”可能存在的问题。
作为目前仍是一种常规有效的促销手段,电商们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来吸引消费者,但是耍小聪明、口惠而实不至的繁琐“促销规则”则尽可能避免。多挣点钱无可厚非,但是电商们应该真诚点,不要违背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精神先从拆掉脑袋里的墙开始,善于找到生活中的“痛点”,并寻求解决之道。而为消费者“找堵”的行径也必然失了人心,散了人气。
同时,11月3日中消协喊话:“提防商家促销套路,做精明的消费者。”我们消费者要厘清头绪,多与店铺客服沟通,了解清楚促销规则,避免盲目凑单。根据自己或者家庭的实际需求选购商品,不被商家的各种促销活动冲昏头脑,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打折题”上。
无论如何,“双11”如果从“计算”变成“算计”的博弈,这对参与狂欢的任何一方而言都不是好事。(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