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美好生活新起点需要持续“踩油门”

2020年11月04日12:37

来源:大河网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距离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还剩70天,这是决战决胜的最后冲刺期,我们不能有“松口劲”“歇歇脚”“踩刹车”的心态,必须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要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把“提速”的油门踩到底,轰出“推背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要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不断总结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脱贫攻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经过长期的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的“六个精准”方略及精准的脱贫攻坚工作体系,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从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送钱送物的“授鱼”模式到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的“授渔”模式,使贫困户真正成为市场的经济主体,激发出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内生力量。在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进工作者,有的甚至像黄文秀同志一样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张“作战图”、一本“战贫手册”,能因村因人“对症下药”。这些先进典型事例都可总结为“脱贫宝典”,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乡村振兴工作队员要接续奋斗,围绕“五个振兴”做文章。

  要低头望望脚下的路,不断调整方式、方法、方向。从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发展前进的道路上总是根据行程要求不断的“换挡提速”。从“脱贫果”到“幸福果”,从“扶贫鸡”到“致富鸡”,从传统的“单打独斗”到农村专业合作社,从特色小镇到乡村全域旅游民宿打造……建档立卡户丢掉“庸懒散”,不再“等靠要”,摘下了“贫穷帽”,农村“旧貌换新颜”。更多知识青年也更愿意返乡创业,用“精气神”铺就“致富路”,作为“头雁”带领村民共奔小康。农村掀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热潮,更多贴息贷款、扶贫小额信贷等惠民举措的落实,让老百姓笑容更灿烂了、钱袋子更鼓了。老百姓也开始转变观念,走低碳、环保、绿色、无公害、有机产业之路,越来越多的“上等”食材走出农村,走进大中城市,让舌尖上的美食更生态。

  要抬头瞧瞧前方的路,不断规划更好、更优、更便捷的路线。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从单纯地追求GDP、以数字论英雄,到追求高质量高效益之上的发展速度、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之下的GDP,我们的价值观念顺应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管是驻村扶贫工作队还是乡村振兴工作队,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要学会“断舍离”,打破惯性思维,因村因户施策,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村组干部、致富“领头羊”也不能光做“家乡宝”,要大胆走出去,学习其它地方的先进做法,积极引进来,改变“空心村”“空巢村”等现象,让美丽乡村留得住乡愁。要践行“两山理论”,方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年轻村干部要引导普通百姓学习利用自媒体,将自家的优质农副产品推上微信、抖音等线上平台;教老人网上购物,丰富其购物渠道,让更多琳琅满目的商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扶上马了还要送一程,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乡村振兴工作队等要持续发力,多想多思多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做群众的贴心人,要积极面对群众的“吐槽”,争取更多的“点赞”。只有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群众方能“给力”,只有用更多的“辛苦指数”方能换取更高的“幸福指数”。(朱国权)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