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既要杜绝水患保一方平安,又要修复生态功能,黄河儿女定会坚守一方,在打造幸福河中续写传奇故事。”
□本报评论员丁新科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黄河北岸武陟县,有一个普通村庄,叫溜村。在这个村里,为了家乡百姓不受黄河泛滥之苦,贾秋生祖孙三代默默守护着长约1600米的防护大堤——北围堤。从最初建在大堤上的护堤小屋到自费绿化荒堤,再到建成花果飘香的绿色长廊,三代人跨越半个多世纪接力护堤,书写了一曲黄河“不了情”。
如果再把目光沿着黄河一路向东,在黄河故道,民权林场职工三代人护林造林,赓续责任与承诺,将漫天的风沙地改造成天然氧吧,在平原地区蓄积了一大笔绿色财富。在治理黄河过程中,类似的三代人传承故事让人心生敬佩。比较武陟三代护堤人与民权三代护林人的故事,我们发现,故事的主角不一样,经历迥异,但精神内核却惊人地相似——不屈不挠、重诺笃行,反映了黄河生态治理不同阶段的使命与责任。展望未来,既要杜绝水患保一方平安,又要修复生态功能,黄河儿女定会坚守一方,在打造幸福河中续写传奇故事。
在小秦岭,人们对生态的理解则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这里黄金产量一度位居全国前列,但“靠山吃山”过度索取,留下的却是千疮百孔的山体,代价不菲。当地痛定思痛修复废弃矿山,让金山重变青山,留下了环境保护不易、绿色来之不易的启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新蓝图,透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等表述,我们看到了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基调。
今年,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好天气明显增多了。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3日,全省优良天数达到175天,同比增加44天。省内一些长期在空气质量排名中靠后的城市实现了改善目标。蓝天白云、水清岸绿优美环境是人们的共同期待,要想让其成为“标配”、常驻人间,就必须坚定经济转型步伐,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不能有一点成绩就放松,更不能前后摇摆、前功尽弃。
当然,生态成果最终要惠民。我们看到,青山层层环绕、汝河蜿蜒而过,隐于山水间的嵩县三合村,靠着为画家们提供写生基地走上致富路;自然环境优美的田铺大塆,引入时尚元素增辉传统村落,打造特色小店民宿,黄墙黛瓦的百年古村实现华丽转身……我们相信,深入挖掘资源优势,更多“美丽经济”模式将被开发出来,最终转化为富民利民的有效路径。
新的五年,青山不老,精彩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