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真正实现创新引领,实现科技强国,就离不开人才的教育培养。
建强保障机制,重视人才教育培养的基础建设。要将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学术氛围和提供更加广泛的创新实践平台有机结合。学校教育不是象牙塔,不能把教育和社会实践剥离开来。学校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培养,开展创新性的研讨和实践课程,提供创新性的教学平台,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无缝衔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其次是人才管理,政府职能部门要宏观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土壤,吸引广大的海内外创新人才施展才华。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坚决破除不良的学术痼疾,真正实现人尽其才,学有所用。
大力铸魂育人,培养有中国灵魂的科研工作者。重点要放在爱国主义教育。每一位炎黄子孙都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国泰则民安,国强则民富。巴金说过:“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只要每一位科技人才都胸怀祖国,坚定信仰,团结一致,攻坚克难,智慧的中国人民就没有解决不了的技术瓶颈,攻克不了的技术难关。曾经,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刻,老一辈科学家放弃国外优渥的待遇,拖家带口突破重重封锁,投身祖国的建设。如今,在国家飞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新时代科学工作者更需要继往开来,冲锋在前,勇挑重任,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倡尊重人才,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的一些新闻报道让人十分气愤,袁隆平、钟南山等很大一批专家学者被网络键盘侠无端指责和谩骂。“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和福利,就更加需要用一颗真心去拥戴科学家,用一颗真心去感恩科学家。也许很少有人真正清楚,在无数光辉荣耀的成就背后,还有那些奋斗一生且默默无闻者;在那些瘟疫灾害面前,还有那些坚定不移奋战一线的逆行者;在浩渺宇宙未知领域,还有那些孤独求索且永不言弃者。科研成果也许是闪闪发光的,但科研这条路却云雾遮绕,科学家们不止需要国家的支持,他们需要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只有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崇尚科学、崇尚创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环境,才是真正为科学技术发展培育沃土,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和民族的跨越和腾飞。(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