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有关情况。记者从发布会获悉,通过引导推动,目前乡村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多地村民红白喜事操办支出费用降低到1/5或者1/6的水平,这确实是乡村治理好声音,令人欣慰。
红白喜事操办不是私事,也不是小事。曾几何时,在不少农村,“一个媳妇半条命”“一场丧事两头空”等情况时有发生。白事不大操大办就是不肖,没车没房就没有“乡村爱情”,“人情饭”越吃越火、“人情债”越欠越多……“人情风”让刚脱贫群众苦不堪言,成为群众返贫的重要推手。如果相关部门不未雨绸缪,强化乡村治理,这些乡村陋习,完全有可能吞噬脱贫成果,影响群众致富奔小康。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在农村,尤为突出。农村群众,长期以来就有聚族而居的习惯,一个农村,大多都存在某种亲戚关系,因此,在农村,“人情送礼”也就成了传统习俗,一个人要操办婚丧嫁娶事宜,十里八乡的人都要参加。别人参加了你的婚丧嫁娶,一旦别人要操办红白喜事,你自然也就不能缺席,这就形成恶性循环。这也许就是虽然农村绝大多数群众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重金彩礼压垮家庭、高额礼金不堪重负等问题深恶痛绝,但又碍于面子不得不参与,在跟风攀比的轮盘上苦苦挣扎、下不了台。
摒弃陋习,需要来股“外力”,给大家找个拒绝的“理由”。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乡村治理方面首次提出,要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地方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多管齐下移风易俗,通过加强组织安排、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村规民约,地方政府配套出台激励性和约束性措施等,给老百姓操办红白喜事套上“紧箍”,这对乡村治理取得群众满意实效,大有帮助。
移风易俗,改变群众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陋习,靠自发转变不行,靠简单号召不行,靠强迫命令更不行。各地只有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上下功夫,移之以情,易之以理,管之以法,才能帮助农村群众告别婚丧嫁娶陋习,确保取得基层治理的好效果。(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