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成冰的日子,洒水车应该如何作业?

2020年12月08日07:15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近日有群众反映,在山东枣庄,有洒水车在0℃以下的天气里洒水,导致路面结冰,早高峰多人滑倒。针对此事,白岩松发声表示:气温跌到0℃以下,洒水车继续工作,导致路面结冰行人摔倒。这样的新闻几乎每年都有,都被谴责,但是今年换个地方继续来……枣庄市容环卫服务中心表示歉意将整改。枣庄我们放心了,但是其他地方呢?

  寒冷的冬季,路面湿滑无疑是一件令人惶恐的事,因为随着气温降低,这些路面随时都可能变成危机四伏的“溜冰场”。相比起无法回避的“天灾”,洒水车变身“制冰车”,甚至由此引发车祸,似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人祸”,因其本可以而且应该避免,因此格外遭受吐槽。

  北方城市的冬天天干物燥,路面洒水不仅能提高空气湿度,而且能压制扬尘、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这本是一桩好事。不过,要想把好事办好却并不容易。相比起其他季节,冬季洒水不仅考验着精细化作业程度,同时考验着城市管理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多地频发同类事故,与其说是低温天气下的突发事件,不如说是对城市管理的“另类提醒”——冬季路面洒水,理应更加科学而专业。

  据媒体报道,有的地方将洒水工人绩效与洒水次数挂钩,或硬性规定每天必须洒水,一旦天气剧变,僵化规定必然引发闹剧;有的地方虽然规定“低温不洒水”,但对道路清洁程度做了细化考核,甚至“论克称灰尘”,使一些环卫工人坚持洒水;甚至有地方将环卫工作外包,按洒多少水来结算工作量,明确写入合同,“流量为王”,导致有公司直接用消火栓洒水。

  为了防止洒水车变身“制冰车”,不少城市都制订了相应的操作制度规范,然而,类似的事故依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某些城市的制度规范过于笼统,还有些城市制度设计本身无可指摘,却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具体来说,有些城市规定夜间或低温条件下不能进行洒水作业,但“低温”显然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只要温度足够低,道路在日间也一样可能结冰。

  引发舆论强烈关注之后,枣庄市容环卫服务中心表示,今后气温低于2℃的时候,将停止洒水。虽然白岩松表示“枣庄我们放心了”,但即使按照这个规定,恐怕也不能打消公众的疑问和顾虑。气象学上,气温的测定通常距地表1.5米左右,而地表温度往往与气温相差2℃~3℃左右,也就是说,在气温达到0℃之前,地表温度就已经降至冰点。精细化的城市管理,首先就应该预留足够的提前量,在此基础上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换句话说,针对冬季洒水,详尽科学的作业制度是必须的,而且不应局限于结合气温实施管理。

  此事过后,不少城市都表示鼓励市民对洒水车作业进行监督。这样的姿态无疑值得肯定,但效果不宜高估,因为市民只能用皮肤去感知温度变化,这远不如科学化管理更加精细。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管理的效率不应用市民以身涉险去检验。城市管理本身就是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相比起市民监督举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显然更加重要,由此需要解决的显然不仅仅是冬季洒水问题。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