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 】河声:不忘苦难,矢志复兴

2020年12月13日15:14

来源:大河网

  转眼,又是一年“12·13”,在凄厉的警报声中,我们迎来了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草木含悲、山河垂泪的日子里,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共同追忆那一段困难深重的历史,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不忘苦难,方能在沧海横流中积蓄砥砺前行的力量。我们不能忘记,1937年侵华日军一手制造了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我们不能忘记,在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我们更不能忘记,在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无数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为民族独立作出了英勇牺牲。在这样的日子里,一起回望历史,就是要让这些民族共同记忆代代相传,让爱国主义的旗帜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能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得见多远的未来。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示不会。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让我们在默哀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这教训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它承载着苦难,承载着屈辱,承载着一个国家和她的人民“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沉痛与无奈。从甲午惨败到南京之殇,从慰安妇制度到细菌战试验,83年前的祖国,狼烟四起,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国将不国的呐喊,痛彻心扉!泱泱中华“安放不下一张书桌”的祖国警示我们: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人民就会失去基本的保护。国弱则民辱,国强则民立,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永久和平才会成为愈发切近的希望。只有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砥砺前行,传承家国之情,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不断开启新的征程,赓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动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临近公祭日,很多南京市民发现部分地铁站内多了一面“和平许愿墙”。人们纷纷驻足,郑重写下自己对和平的期许:“不要让橄榄枝从和平鸽的嘴中滑落”“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祖国昌盛,世界和平”……经历过苦难的城市,更懂得和平的珍贵。但历史启示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当前,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不太平,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战争阴霾挥之不去,零和博弈让国际局势不确定因素增加。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不忘苦难,是为了更好的砥砺前行。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困扰中国人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宣告历史性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即将开启。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然而复兴路上,远不会一帆风顺。个别国家的极端反华势力抹黑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无端诋毁中国和平发展实践。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以国之名,举行国家公祭,来唤醒和构筑民族的共同记忆,来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不忘曾经烽烟起,心中长鸣警钟声。“国行公祭,祀我国殇。山河犹在,国泰民安。”矢志奋斗,使命必达!(乐兵)

编辑:臧小景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