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探月工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嫦娥五号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地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
据悉,“嫦娥五号”从11月24日出发到12月17日成功返回,历经24天,成功带回月亮“土特产”,这是自苏联带月球样本的44年后,人类再一次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中国创造了月球“挖土”新历史。从“嫦娥五号”发射到月球“独立展示”国旗,到21秒完成“太空牵手”,到“打水漂”式返回地球……每一步都非常关键,而每一步都凝聚着伟大的精神力量。除此以外,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月亮“土特产”成功带回的背后凝聚着党的领导力量。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新中国成立以外,从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到“两弹一星”、“嫦娥奔月”、“蛟龙潜海”、“天眼探秘”等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无一不是党的全面领导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高度,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中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的重要论断,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形成了从理论到战略再到行动的完整体系。党的领导给予科技创新、科学研究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以更大规模、更强力度把政策的甘霖降到科研“战场”,为科技创新、科学研究注入“强心剂”,才有了今日“嫦娥五号”带回月亮“土特产”的佳绩。
月亮“土特产”成功带回的背后凝聚着“工匠精神”力量。从嫦娥四号登月到嫦娥五号“挖土”,从“天眼”探秘到载人航天,一次次的成功背后,离不开一批批科学家倾其毕生精神不懈追求、探索未知、精益求精的写照,正是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才让中国人民拥有了第一份月亮“土特产”,他们用行动托举起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要实现小小的“中国航天梦”,而这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科研工作者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只有“靶向精准”,才能在质量上过硬,“中国航天梦”才能一步步实现。
月亮“土特产”成功带回的背后凝聚着“水滴石穿”的精神力量。嫦娥五号为了能够在月球上展示真正的五星红旗旗帜,花费了超过1年的时间选材,才保证五星红旗能够抵御月表恶劣的环境,做到不褪色、不串色、不变形;上升器携带样品到月球轨道的轨道器自主交会对接,需要在21秒内完成,而这项技术是科研工作者经过数次实验才选择了“抱爪式对接机构”,设计理念为世界首创,对接精度达到毫米级;科研工作者将原本圆孔的限位装置改为“方孔+扁平轴”的限位装置,从而“取件”误差不超过5微米……这些技术的成功是科研工作者们勇于发扬“水滴石穿精神”,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能力,打破传统思维,打开全新局面;敢于突破自我,摒弃惯性思维,不断创新思维,为科研注入新活力;勇于将压力化为勇攀高峰的动力,将责任转化成披荆斩棘的勇气,坚定实现目标的信心,扎实推进各项研制工作,全力完成“嫦娥五号”“挖土”任务目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想要继续实现“中国航天梦”,需要坚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紧绷思想之弦,锚定航向和目标真抓实干、闯关夺隘、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目标。(大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