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做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留下乡愁寄托空间

2020年12月24日08:27

来源:大河网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要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分类调整优化,留足政策过渡期。

  在决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重大判断,也是对如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指引。实施乡村振兴要从全局出发,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抢抓机遇,留住乡愁。

  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不代表彻底否定传统农业。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明从未间断,是中华民族重要发展阶段的记录和见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阶段性目标,是传统农业文明的迭代更新,是新时代的农业文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起于始点,根据社会实际不断地改变和发展,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推进中要传承和发展传统农业文明,留住乡愁,在发展中能够找到来时路,以便更好更稳地前行。

  一方面,留住古民居,建设农业博物馆,收藏静态记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劳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也强健了人们的体魄,更为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人们思维的发展,让人们通过实践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发明提高劳动效率的工具。不管是民居也好,生产工具也罢,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伟大智慧的结晶,留住传统民居,收藏展示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工具,既是对农业成果的尊重和展示,也能让人们在追忆乡愁中启迪智慧,忆苦思甜,奋发有为。

  另一方面,打造传统农业劳动实践基地,留住动态乡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带来了难题。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对人们自身素质的影响也逐渐消失,纸上谈兵式的“劳动最光荣”很难走进年青一代的心里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将学校社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同时规划建设农业劳动实践中心,将原汁原味的传统农业劳动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心中埋下“劳动最光荣”的“火种”,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抓住了下一步三农工作的“牛鼻子”。将乡村振兴和乡愁留存融合推进,既巩固了三农的根,又留住了农业文明的魂,必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老车新辙)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