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发展阶段,危机与新机同生,变局与新局同在,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提升监管能力、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才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本报评论员冯军福
2020年,因为一档综艺节目,“乘风破浪”成为网络热词。但真正让这个词深入人心的,却是顶风而行、逆势而上的中国经济。
时间倒回到今年10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季度同比下降6.8%的情况下,二季度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2%,三季度增速进一步提升至4.9%,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
数字可能有些抽象,企业的感受更真切。今年5月9日,洛阳商户孙利敏拿到了全省首张食品药品审批“证照合一”营业执照。让她没想到的是,“以前要跑三四趟、历时10多天,现在居然半个小时就能拿证!”
给企业“减负”就是为经济“蓄能”,帮企业“克难”就是给发展“除障”。数据的由负转正,企业的轻装上阵,是中国经济加速复苏、市场活力竞相迸发的缩影。回望2020这一年,中国经济在疫情“大考”下,扛住了压力测试,从按下“暂停键”到重启复苏,从走出阴霾到重拾活力,走出一条先抑后扬的“微笑曲线”,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显示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顽强的韧性。我们用“三个率先”——即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勾勒出2020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势。
如果再把时间的指针往前拨,人们会惊叹,今天的这份出彩“答卷”是多么来之不易。难忘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举国上下进入“战时状态”。数据令人揪心:有专家估算,受疫情冲击影响,仅2020年春节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业的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一些画面令人伤感:昔日人来人往的商场、餐饮店、影院、娱乐场所、旅游景点被迫暂停营业,人们的消费一时被“冻结”。一些群体令人牵挂:新冠肺炎疫情给贫困老乡就业、产业发展和帮扶工作带来一定影响,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被“困”在家乡,面临“出不去”的尴尬,如不采取措施,不光损失直接的经济收入,还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活力。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同样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方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河南全省上下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我们把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复市统筹起来,把“战疫情”与“抢农时”统筹起来,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起来,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牢牢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于是,我们看到,在援企稳岗、减税降费等系列政策支持下,大批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企业用工短缺、资金紧张等难题得以解决;农忙时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保证了粮食稳产增收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我们看到,全省多个城市发放惠民消费券,地方领导干部带头“下馆子”,餐馆、旅游景区、电影院重新开放,激发了人们“买买买”的消费热情。我们看到,不少具备条件的轻纺企业转产扩产民用防护口罩,书店里卖起了卤肉,幼儿园做起了烧烤生意,人们用了一个更为新潮的词语来形容这种转变——跨界。
不惧风雨,方见彩虹。正是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加持,得益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战,中国经济才能率先冲出疫情的阴霾实现复苏,乘风破浪稳健前行。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的一年,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意义重大。
立足新发展阶段,危机与新机同生,变局与新局同在,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提升监管能力、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才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引领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擘画路径、指明方向。辉煌“十三五”收官在即,壮阔“十四五”又将起航。进一步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坚定底气,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历史将记住极不平凡的2020年,也必将见证中国经济巨轮在新的一年继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