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拉动人才引擎,让文化服务点亮幸福生活

2020年12月25日07:54

来源:大河网

  在12月23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3年多来,各地各部门依法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引起重视并着力解决。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凸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要想凝心聚力,实现人民生活的“美丽蜕变”,更加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作用,增强意识、创新模式、精进专业,以增强人民群众“四个自信”为着力点,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

  增强意识,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责任。广大党员干部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责任意识,很大程度决定了依法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动机、实绩、成效。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共同文化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到其与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密切联系,从而主动学习相关业务法律知识,强化依法承担责任的意识。以压实责任有力应对地方经费保障不到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不到标准,配置的器材和设备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以责任担当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运转。

  创新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不是简单的提供娱乐活动,其还要与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广大党员干部就要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充分调查研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环境条件、文化特色等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打造线上线下文化服务平台,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扩大国内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资源共享,制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又能寓教于乐的文化服务活动,既唤醒人民群众文化认同,又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专业培育,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广发党员干部的专业服务始终是做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一资源”。要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和公共文化服务趋势,要着重培养会文艺、懂网络、能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针对基层人员不足、年龄老化、专职不专干和“人才进不来、来了留不住”等问题,还要建立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考核、选拔、任用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让完善的人才培育机制成为高素质、能担当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切实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何家欢)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