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疑似婴儿护肤品引发“大头娃娃”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儿童护肤品市场的关注。虽然目前该事件还有待相关部门给出明确调查结果,但记者采访发现,儿童护肤品市场中,一些不法商家违规宣传产品功效、非法添加违禁成分、规避监管等问题却屡见不鲜。家长由于缺乏专业判断,也是频频“踩坑”。
本来是呵护儿童的护肤品,却为何成了危及孩子健康甚至生命的东西?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一方面,护肤品里“猫腻”多。母爱是伟大的。孩子的任何不适都会牵动母亲的每一个神经。在物质资料丰富和科技发达的今天,母爱在这方面的表现更加明显。一些商家恰好抓住家长希望“药到病除”的心理,在儿童护肤品里加入违禁物质,特别是激素,为的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另一方面,广告宣传“噱头”足。效果好是前提,关键是让家长“放心”。“无激素”“纯天然”“去痒”……这些标签加上好的疗效,足以蒙住家长的眼睛。在家长群中留下好口碑,打开好销路。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产品一般都有批准文号,有适用范围甚至疗效描述,气气派派地摆在柜台上,更容易给以一种误解:这是一种可以治疗孩子皮肤病的药物。比如大家常用的某某松、某某安,几乎所有的药店都有销售,而且销量也很好,但都是含有激素的药膏,而这一点往往会被忽视。面对现实中“层层包装”的儿童护肤品,心急火燎的家长要做到不“跳坑”,确实是太难了。
总的来看,儿童护肤品市场问题频出,一方面是因为界限模糊。市场上常见的儿童护肤产品,批准文号包括“妆”字号和“消”字号两种,分别代表化妆品和卫生消毒用品,因此都不是药,自然也不不归药监部门管理,这也给不法商家留下了违规操作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家长马虎。孩子皮肤有问题不去医院看医生,而是盲目相信护肤品,最终导致“南辕北辙”的后果,坑了孩子误了事。
“大头娃娃”事件揭开了儿童护肤品市场乱象的“冰山一角”,同时也给保健品、化妆品等市场提了个醒。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划清管理范围,加强监管和处理力度,打击虚假宣传,提高违法成本;另一方面,要完善规章制度,让所有产品条清缕析,给他们贴上明晰的标签,如激素类、化妆品类、卫生消毒类等,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相应的认知水平,满足他们的知情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理性消费和用药要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和麻烦。
新时代需要新思维。治理儿童护肤品乱象需要法律和制度的砝码,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用辩证思维去看待具体的生活和实践,才能保持头脑清醒,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其实就是在与不良行为作斗争。社会治理,每个人都是主人翁。(老车新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