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为乡村全面振兴凝心聚力

2021年01月20日09:34

来源:大河网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十三五以来,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方针总要求,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扎实推进“三农”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农民收入连年增长,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取得重要成果,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抓重点、抓要害、抓落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凝心聚力。

  坚持党的领导,凝聚振兴合力。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坚持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坚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工作,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增强可操作性。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严格执行涉农法律法规,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积极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积极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带领群众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

  坚持有序推进,凝聚发展共识。立足新起点,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保持历史耐心,避免超越发展阶段,统筹谋划,典型带动,有序推进,不搞齐步走。科学把握我国乡村区域差异,尊重并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发掘和总结典型经验,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合理制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分步实施,形成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主体、资源、政策和城乡协同发力,避免代替农民选择,引导农民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农村各类主体活力,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形成系统高效的运行机制。科学评估财政承受能力、集体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本动力,依法合规谋划乡村振兴筹资渠道,合理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制度保障等供给水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坚持优化布局,凝聚发展动能。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延续人和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重点建设“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产品主产区。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加快构建以“两屏三带”为骨架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面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遵循乡村传统机理和格局,科学确定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保护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强化空间利用人性化、多样化,构建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的生活空间。优化乡村生产生态生活空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徐桂勇)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