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学分互认的关键是高校开放程度

2021年02月02日10:1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谷泽(教育研究者)

  教育部日前在答复《关于改进高校网络教学工作的提案》的函中指出,近年来,教育部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并逐步健全线上学分互认机制。下一步,教育部将以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为契机,引导高校逐步完善学分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分互认制度和标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

  学分互认看似是一个技术性的评估评价并认定转换的标准体系,实际上是促进和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推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关键一环。从纵向看,学分互认联通了大学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立交桥,为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奠定关键基础;从横向上看,学分互认贯通了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高校整体的优质均衡发展。

  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重要性在更早之前已得到官方肯定。2015年之后,学分转换、学分银行、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等词汇频频出现在多种文件中。2015年和2016年,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分别对在线开放课程和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工作进行了宏观指导,各高校、各平台、各领域的探索也逐渐多了起来。

  这些年来,尽管各地各校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做法,但距离2016年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提到的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体系更加完善,国家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成,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渠道更加畅通,为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无疑仍有不小的差距。

  表面上看,这是互认“标准”迟迟无法建立的问题。北大的学生选清华的课,或者清华的学生选北大的课,学校水平相当,课程师资学生程度都有保障,相互间直接承认,学分互认就相对简单。但在更大范围内,尤其是学校水平不相当的选课如何认定,包括成人参与的线上线下课程如何认定,就碰到难以回避的实际问题。这亟须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包括课程提纲、时间长短、作业多少、难易程度等,以对每一门课程进行相应的测评。这一标准如果无法建立并实施仅靠学校水平相近来实现互认,那么学分互认的溢出效益将大打折扣。

  从更深层次看,学分互认推进的困难,折射出高校的开放程度和开放教育水平的问题。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高校是极重要的主体,学分互认,是释放高校主体作用的锁钥。但是目前高校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意识和担当,与国家期望高校应有的地位与作用,依然差距不小。高校大部分的精力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这是硬指标,而服务社会,则相对较软。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或者开放教育学院,本应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是推动高校输出高质量开放性课程的专业力量,可惜在大多数高校,继续教育和开放教育成为学校创收的钱袋子,在学校发展的战略拼图中不受关注。

  这就导致了即便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洗礼,高校也的确通过在线教育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但却很难顺理成章地结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果”来。反倒是近年来教育部推行的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给了很多公众以一窥高校丰富资源的窗口。不过由于这一行动的推行主体并不是主管成人教育的机构,执行主体并不是负责开放教育的机构,导致这一工程普遍围观者多,结业率低,以此作为学分互认的基础并不牢靠。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高校要扩大开放程度,增加对开放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专业化程度,这是推动学分互认工作的关键。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