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期间的一个古老传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禁放在不少城市已经成为市民共识。2021年春节,一些地方针对农村开始推行禁放,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据了解,一些地方农村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早在年前就已经公布,有的地方还开着宣传车进行广泛宣传,声势不可谓不大,但除夕的夜空给出了精准答案。前夜安静和谐,后夜“电闪雷鸣”,传统的“年味儿”照样划破了长空。
农村禁放,一纸禁令绝对不行!
一方面,燃放烟花爆竹是数千年来形成的春节传统,包含有浓浓的文化因素,承载着多少中国人的春节美好记忆,因此,其消亡也必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现,“一刀切”的做法很难行得通。从现实来看,市场毕竟是市场,农村地区的人们虽然对禁放的好处有所了解,但还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加上禁放只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烟花爆竹的市场供应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最终难免换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农村禁放的条件还远不成熟。在广大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平时工作压力较大,春节假期成了他们放松身心的重要节点。当不菲的务工收入遇上烟花爆竹情结时,必然会碰撞出“五彩缤纷”的“礼花”,既有收获的欢乐和对未来的希望,也有重温童趣与阖家团聚的幸福,当然也不乏所谓的“炫富”。短暂的假期和久别的重逢,突如其来的烟花爆竹燃放禁令,很难让他们的计划“落空”。毕竟,年年春节都这样,突然没有烟花爆竹,他们还能干些啥?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农村的禁烧。早几年,确实是个事,禁令年年有,“堵”招儿年年新,焚烧还是年年有。现在好了,收获靠机械,秸秆变废为宝,饲料、高科技燃料都是钱,谁家还愿意随便烧掉?
农村禁放更要综合出招儿找“出”路。首先要加强理论宣传。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垃圾分类的政策等与村民的具体生活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和卫生健康的自觉性。其次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农村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和人才引进与培养结合起来,培育更多的“新农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三要增强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要挖掘、传承和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乡风民风,实现村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有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
农村禁放不能用一道禁令改变“传统”,只有平常下足功夫,让村民闲时有事干、有人领着玩,禁放也就自然成。如果能将各地的实际情况了然在胸,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就能避免落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陷阱,不给村民留下谈资和笑柄。(老车新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