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月2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任课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注重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对存在的问题做好学生答疑辅导。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近年来,教师给家长布置作业、让家长批改作业现象一直受到社会诟病,在网上引发一波又一波的争论。此次新闻发布会,给这种争议画上了句号,也为家长和老师划出了“工作界限”。
教师给家长布置作业、让家长批改作业是个“新事物”。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把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解放了出来,加上每个家庭孩子数量的减少,不少父母都成了孩子的专职保姆,全身心负责孩子的学业。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给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法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智能手机的大众化让家校沟通更加高效便捷,爱子心切的父母不辞辛劳,甘当老师的“传声筒”,在效率和耐心的双重压力面前,教师给家长布置作业、让家长批改作业慢慢成了一些老师家校沟通中的常态。
教师给家长布置作业、让家长批改作业是个“怪现象”。教育教学本身有一个完整的流程。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业是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检验学习效果。给学生布置作业本身就是一个师生直接交流的环节,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点的记忆,提高做作业的主动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作业直接布置给家长,等于是让学生隔空“接受”,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更为重要的是,批改作业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方式,直接让家长批改作业,教师又该用什么方式来反馈教学,了解学生?这个环节的缺失体现的恰恰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漏洞。
教育部这次新闻发布会是对教育教学乱象的警醒和纠正。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责任意识和使命感,遵守职业道德,严格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工作,在创新中播撒知识的种子,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用心用情培育好祖国的花朵,无愧于神圣的教育事业。学校的管理部门要用好教育教学指挥棒,加大引导,加强监管,用关爱激发一线教师的大爱,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顺利成才。家长要学会放手,不要越俎代庖,直接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以免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障碍。
完美的教育离不开完整的过程。教育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任何的“偷工减料”都会直接影响整个进程。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密切配合,全面沟通。为家长和老师划出“工作界限”,是对教学环节的及时纠偏,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的提升。(老车新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