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垃圾桶值得关注的不是去留

2021年03月02日07:25

来源:顶端新闻·大河报

  □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近日,家住郑州北区的市民发现,郑州市惠济区的英才街上,有约一公里的路段(花园北路至银通路)一个垃圾桶也没有,尤其是公交站牌处,也没见垃圾桶。有的市民随手将垃圾扔到旁边共享单车的车篓里。英才街其余路段(银通路至文化路)虽然有的地方有,但设置也不是很科学,人少的地方有,人多处以及公交站牌处很多都没有垃圾桶。

  各种城市公共设施里面,街头垃圾桶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虽然街头垃圾桶随处可见,但存在感往往很低,以至于时常令人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它却总在人们需要的时候,让人感觉“待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这也正是街头垃圾桶的价值所在——既应该尽可能和谐地融入公共生活,不因造型突兀破坏街头整体环境,也应该尽可能为市民提供方便,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

  坦白说,这样的技术要求其实并不低。和谐融入环境不难做到,现在的很多街头垃圾桶,无论从款式还是从配色来说,都能给人以美感,有些甚至充满了艺术气息,俨然街头的一道风景线。相比起造型,街头垃圾桶能否发挥实际作用,显然更值得关注,杜绝随意丢弃垃圾现象,更不是街头摆上几个垃圾桶所能解决的。究其原因,城市管理自当以方便市民为己任,但是,公共管理中的“方便”毕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也没必要处处与人方便、时时与人方便。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能否忍一时不便,考验着个人的文明素养和公共意识。

  一公里的路段,说长不算长,说短其实也不算短。关键在于,选取什么为参照物。坐在车上,一公里一闪而过;走在路上,一公里起码也要走上十几分钟。而街头垃圾桶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方便行人。以此来看,这个没有街头垃圾桶的路段,虽然谈不上什么大问题,但多多少少也会给人带来一些小麻烦。与之相类似,在街头垃圾桶配置不尽合理的路段,也难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提起街头垃圾桶,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日本和韩国,因为那里的街头都没有垃圾桶,但卫生却保持得很干净。我在日本旅游的时候,确实有过找了一路垃圾桶,最终把垃圾带回酒店的经历。正是因为那一次经历,我发现日本街头几乎没有人一边走路一边吃东西,而我无处丢弃的垃圾,正是一张吃过东西后擦嘴的纸巾。换句话说,日本街头没有垃圾桶的前提,是日本人很少在街头吃东西——这正是产生流动垃圾的主要原因。但在习惯于拎着包子、豆浆赶公交车的国内城市,完全取消街头垃圾桶几乎是无法想象的——难道要大家把包装袋和纸巾都带到单位去?

  做这样的比较,并不是为了论证什么道理,只是想阐述一个基本的事实:在公共管理中,不仅应追求效率,更应该兼顾公众的生活习惯与本地实际情况,这才是决定管理效果的关键所在。方便与否,更多是一种个人感受,对于习惯了随身携带垃圾袋的日本人来说,即使街道上没有一个垃圾桶,他们或许也感受不到“不便”。但对于习惯了随手抛弃垃圾的人来说,多走上几步,或许就足以令其感到不悦。现实生活中,街头垃圾桶旁边,往往是城市污染的“重灾区”,不少垃圾桶旁边,都醒目地遗留有各种垃圾。当有些人连扔垃圾都做不到垃圾入桶的时候,如果全部取消街头垃圾桶,又将会是怎样的一副模样?

  实际上,虽然韩国也经常被引用为取消街头垃圾桶的典范,但在近年来,韩国首都首尔已经在街头重新放置了垃圾桶。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走回头路”,而是一种综合考量之后的现实抉择,如果取消街头垃圾桶带来的是巨大不便,甚至因此造成了乱扔垃圾现象的蔓延,难免会意味着城市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作出相应调整自然是在情理之中。说到底,城市管理追求的不只是“美观”,同时还有“方便”,而且在某些时候,如果“方便”需求得不到满足,市容市貌往往会更不“美观”。

  关于街头垃圾桶,《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有清晰的技术要求,《郑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也有明确的责任划分。问题是,这些标准和规定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如何呢?那些残破不堪,甚至垃圾满溢、污水横流的街头垃圾桶,以触目惊心的形象告诉大家,在某些路段,街头垃圾桶的健康状况着实堪忧。相比起维护街头垃圾桶的健康,全面取消街头垃圾桶似乎“一了百了”,但如果公众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得不到根本性扭转,如此做法难免会后患无穷。

  从长远来看,全面取消街头垃圾桶或许是一种趋势,但仅就当下而言,这一步显然不应该迈得太大。保持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不仅需要每一个人都努力提高文明素养和卫生习惯,同时也需要城市管理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相比起街头垃圾桶的去留,如何科学设置,引导市民分类投放,更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