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亚声提议:在农牧民家门口建“120”,增强农牧区基层医院的急救能力。
相比于城市,农牧民群众因为居住异常分散,如果救治力量薄弱,农牧民群众一旦患大病、急病,就可能因为救治的不及时,导致患者病情持续恶化,给他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各地政府部门把“120”建到农牧民家门口,确保急危重症能患者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这对守护好农牧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非常重要。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一旦患病,一个电话,“120”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多分钟就会到,这对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大有裨益。但对于农牧民群众来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特别是像内蒙古这样的地方,地广人稀,乡镇卫生院离城区中心医院距离较远。老百姓一旦遇到急危重症情况,要等到城市中心医院的急救,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小时,一旦出现急危重症情况,就完全可能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给或者身体带来巨大伤害。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把“120”建到农牧民家门口,让农牧民,哪怕是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一旦出现急危重症,也能保证他们第一时间得到救护,从而守护好他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农牧民家门口建“120”,让每一个农牧民群众,不因为居住地的偏远,只要有需要,都能享受到最快捷、安全的救护,这样的民生实事,关系民生,连接民心。相关部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稳妥推进。确保把农牧民家门口建“120”办成民心工程,彰显民生温度,让农牧民群众满意。(蒋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