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多美丽乡村的画卷铺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策动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马加鞭之势。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急躁症”“一刀切”“造盆景”等现象,有的地方偏重于“外包装”,大兴土木工程、搞突击性的大拆大建,恨不得“一夜振兴”、旧貌换新颜;个别产业项目未经科学研究仓促上马,习惯“按领导意思办”,忽略了地理条件和市场供求,造成实用性不强、耗资颇巨浪费财政;还有极少数基层干部把心思用在“编材料”“假汇报”上,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党中央吹响了一次意义重大的冲锋号,各地各部门需谨防心态跑偏,充分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推进乡村振兴。
绷紧思想弦。当前,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驻村干部切勿盲目乐观、思想放松、消极厌战、干劲下滑,避免出现思想松动。迈入乡村振兴新征程,困难任务完全不亚于脱贫攻坚,没有任何可复制的成功经验,更要绷紧弦,迈好每一个“小步子”,围绕“五个振兴”要求,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典型引路,不搞“一刀切”。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以大决战的状态、倒计时的节奏,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决战决胜,不破楼兰终不还。
打好作风拳。布点式“造盆景”的乡村振兴建设,如果愈演愈烈,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加剧乡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激化矛盾,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和质量。在行动上加满劲,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切忌广撒“胡椒面”,做到乡村规划“接地气”、乡村产业选得准、站得稳、有基础、有市场、可持续;扎实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生力军,防止出现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性”“强迫性”做法。
育好排头兵。创新人才工作,育好排头兵,才能筑牢乡村振兴的硬底座。选优配强支部班子,将政治可靠、能力出众和群众认可度高的党员选拔到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中来,强化干部队伍能力,更好地执行党的政策和方针;持续注入新鲜血液,不断优化村级组织结构,注重从专业大户、青年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等人员中发掘优秀人才,把优秀人才发展为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为村干部,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源头活水。同时,把乡村振兴一线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战场,实施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让有为的干部有位、吃苦的干部吃香。
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求多求快、求大求全,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是要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涓涓细流汇聚成海。(腾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