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在今年3月开展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其中,明确切实加强手机管理。
沉迷网络、游戏成瘾、近视率上升……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种种问题,引起社会关切。孩子的手机该怎么管,令不少老师、家长头疼,成为网上争论不休的话题。
教育部办公厅2月初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各地各校要按照“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细化管理措施。同时,要准备好必要的手机统一保管装置。
现在的孩子难管,手机也难管,带手机的孩子更难管。教育部出台相关规定进行具体指导,足见对于此事的重视。
科技是把双刃剑。智能手机的大众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对于孩子的影响也不言而喻,特别是手机遇上网游之后,其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愈发凸显。一方面,手游在锻炼孩子思维与简单手动综合协调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具体来说,在魅力强大的手游面前,孩子强大的好奇心很容易被“俘虏”,“钻”进某一个游戏不能自拔,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失去了正确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伤害了身体。另一方面,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很多能力。固定模式的手游让孩子逐渐养成固定的思维方式,限制了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学业上,由于时间和精力被挤压,他们要完成基本的作业,往往会依赖手机,因为上面有诸多“现成”的东西,他们可以“信手拈来”,无需劳心费力,独立思考、自立自理等能力自然会离他们远去。有手机陪伴,孩子该有的基本能力很难拥有,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精神也变得越来越空虚。孩子的手机确实需要加强管理。
管好孩子的手机需要硬手段,从源头开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仅要教知识,而且要强技能,提素质,学校管理要有硬手段,对孩子手机的管理也是如此。一方面,要管好家长,做好对孩子手机的源头管理,可以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在通报学校相关规定的同时,知会家长谁购买,谁负责。试想,如果不这样,学校不但要配备收集存放和管理设施,而且还要有专人负责,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当然还有师生的精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手机入校管控,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让孩子带着一颗安静的心到校,才将全部身心用在学习上,把满满的收获和快乐带回家。
管好孩子的手机也离不开软管理。孩子的手机不进校园不代表孩子不沉迷于手机。一方面,可以专门开办特长学校,接收那些希望在手游方面有所成就的学生,让他们术业有专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多组织课外公益活动,比如读书会、演讲赛、绘画、舞蹈、非遗传承等,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孩子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慢慢将孩子从手机里“解救”出来。
信息时代,电子产品日新月异,我们追求创新,同时也要避免给孩子带来“创伤”。七八十岁老人同样能玩转微信、抖音,恰恰是对“活到老学到老”的有力印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孩子时代就要学好知识,提升能力。手机不是起跑线,只是一个通用网络工具,孩子不玩手机,不仅不会被时代抛弃,相反,时代会给准备好的他们更多的机遇。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管好孩子的手机,学校要软硬兼施,家长更要转变观念,言传身教,不给孩子买智能手机,既是对孩子负责,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更是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管好孩子的手机,让学校教育真正“回归”,让孩子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宛东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