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水,一场会;会一散,扔一半。3月20日,一场学术会议在天津一家星级酒店举行。散会后,记者在现场发现,共有28个座位的会议室内,只有6个喝光的空瓶,剩下的“半瓶水”有15瓶。在会议室门外的签到处,记者又发现2瓶随手丢弃的“半瓶水”。有专家估计,我国每年在会议场所浪费的瓶装水有上千万瓶。
茶水是会场的必备,矿泉水代替茶水,便捷又实惠,本也无可厚非,但会后的“半瓶水”现象着实让人大跌眼镜。28个座位,发现6个空瓶17个“半瓶水”,虽然说不上让人心疼,至少也让人心里有点“痛”。
节约的传统去哪儿了?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一瓶矿泉水值不了多少钱,但多少钱都是钱,小钱多了就成了大钱。23瓶只有6瓶被喝完了,另外17瓶都被浪费了一半。如此浪费,至少说明相关人员的节约意识不够强,我们关于节约的宣传教育之路还很长。
从现实来看,相关人员对于水的认识还远不到位,更不用说带头节水了。水是生命之源,世界上很多地方淡水资源不足——我国也是如此,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足以说明水之珍贵。半瓶矿泉水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生产数据不容忽视。据报道,每1吨瓶装水一般需耗费1.3吨原水,千万瓶瓶装水浪费的背后,就是惊人的水资源浪费。进一步来讲,每一处矿泉水水源地,都是由地质工作者勘查、相关部门审批后才确定的,国家对矿泉水水源地也有严格的保护。因此,每一瓶矿泉水背后都是一个天然生态基地,浪费一滴都很可惜。
就本质而言,“半瓶水”也映射出会场中的“四风”问题。公事公办,更要有规矩。公众场合不管是谁掏腰包,都要本着节约的原则,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更顺应公序良俗。半瓶水虽然不多,但浪费的绝对不是自己的东西。肆意浪费体现的不仅是个人素质,也映射出公众场合,特别是一些专门会议的会风会纪问题。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节约每一滴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一方面,要加大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抓住“关键少数”,引导他们做节约用水带头人;另一方面,会场可以恢复供应茶水,也可以提供半瓶量的小瓶水。另外,还可以来一场 “清瓶行动”,作为每场会议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会风。
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当前在全国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是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重大部署。相信“一个苹果”的故事、“金色的鱼钩”故事必将重放历史光芒,成为根治“半瓶水”等现象的良方,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老车新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