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振兴为乡村振兴插上绿色翅膀

2021年03月31日20:01

来源:河南日报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果说脱贫攻坚是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的生计问题、温饱问题、保障问题,那么,生态振兴则是要解决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转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等一些深层次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当下我省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依然是乡村振兴的一块短板:部分农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有待增强;富有各地特色的生态文化有待挖掘、培育、弘扬;一些乡村地区产业结构与绿色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农业生产中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还不高;前些年国家投资建设的乡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有些还处于闲置状态而未能正常运转起来;省委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而划分的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巩固提升三种类型的县域之间存在环境状况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是老区和“三山一滩”等过去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更为薄弱。

  总之,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远还没有到来,推进生态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应当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生态振兴有机地融入乡村振兴的整体布局中。

  要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上下功夫。只有农民朋友的生态文明素质增强了,农村地区的生态文化繁荣了,生态振兴才能持续,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基层党委政府,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既要抓住有形的,更要抓好无形的;既要抓好物质层面的,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既要重视当前的,更要重视长远的。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农村地区青少年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化的培育和引导。

  要构建起牢固的乡村生态屏障。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着眼乡村振兴的全局,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尤其是要划出乡村生态保护红线,并用“长牙齿”硬措施保证生态红线能够守得住,守得好。

  要处理好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的关系。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龙头。但乡村产业振兴绝不能沿袭过去粗放发展的老路,必须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走出一条既保护生态又振兴产业的新路子。产业振兴应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已经超载的地区,应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之回到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没有超载的地区,应以承载力限定农业生产规模。作为农业大省,应广泛推行节水、节地、节肥、节药等绿色技术,以腾出生态环境容量,承载农村产业发展增量,在质量兴农、低碳发展上见成效,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要在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上下功夫。加快解决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把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冬季清洁取暖、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主攻方向坚持下去,尽快完善农村地区各项基本生活设施,逐步建成一批“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的保护。防止和杜绝“大拆大建、千村一面”的不良倾向,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留住乡愁乡韵乡风,挖掘乡村历史文脉,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成为现实美景,赋予乡村生态振兴更多个性化元素,塑造不同类型、各具特色、景色宜人、环境优雅的乡村新面貌,让有着悠久农耕文明的希望田野焕发新活力,以环境改善的实际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王争亚)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